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全文及译文,

(2022-05-10 21:15:00)

王阳明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天,王艮出游回来。王阳明问他:“出去游览见到了什么?”
王艮回答:“见到满大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也是圣人在。”

又一天,董沄出游之后回来。见到王阳明,说:“今天大白天看见一件不寻常的事。”
王阳明问:“什么不寻常?”董沄回答说:“见到满大街的人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这也是平常事罢了,没什么好奇怪的。”

  大致上是因为王艮为人处世棱角还没有消融,董沄却是迷迷糊糊中有所体悟,所以王阳明对他俩问的这个相同的问题,回答却是不同的,都是反着他们的话教导他们。

 尽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但一个人真正要想取得良好的修身效果,一定是要找到适合自己资质的修身途径,好比古代先生们的因材施教,古代医生们的辨证施治一样,毕竟每个人后天熏染的情况不一,习性差异大,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王阳明先生总结人的三种基本资质,并给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修养方式——

  《论语》中,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王阳明对前面三种人修身开出的方子是:‘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生而知之者,他们生而尽心,尽性,后天须臾不离道,是根基最高的,《中庸》里面就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这是圣人一等。

  次一等的是学而知之者,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尽心尽性,所以主动下存心养性的功夫。他们力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以求达到天人合一。比如子侍父、与朋友交,他们做这些事时力求诚敬,不离信德,自无闪失。这种正在全力做“下学而上达”功夫的人,还是处在与天相对为二的地步,称之为贤人。

  再次一等的,就是被动的困而知之,困然后被迫的不得不学。

  这些人要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的工夫,也就是先立定信仰,——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修身证道弘道的初心,正身以侍时,修身养性等待天命的转变 。

  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讲:它是教育第三类人要一心向善,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安排,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也不因此而心动。

    第二类人,存心养性以‘事天’,虽与天相对为二,但已看见天正在眼前。
  
    第三类人心性蒙蔽得深,知天,但不见天,‘俟命’,就是不曾见面,在这里等待,这就是初学的人,树立志向的开端,要有一迎难而上、砥砺自强的精神,更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强恕而行的信仰 和定力。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乎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京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日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例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格物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没有尽心。‘知天’的知犹如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今译:

  徐爱问:“昨天闻听先生‘止至善’的教导,我感到功夫有了着力处。但是,我始终觉得您的见解和朱熹对格物的阐述无法达到一致。”

  先生说:“‘格物’正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
徐爱问:“昨天我将先生关于‘止至善’的教导深入到‘格物’的解说,仿佛也略有所悟。然而,朱熹的解释,在《尚书》的‘精一’,《论语》的‘博约’,《孟子》的‘尽心知性’都可找到依据,所以我仍不能获知。”

 先生说:“卜商笃信圣贤,曾参反躬自省。虽然笃信圣贤也正确,但是,不如反躬自省来得真实。你现在既然不能明白,怎么能承袭旧说而不去寻求确切的结合呢?譬如朱熹十分尊敬信赖程子,若碰到不明之处,又何曾随便轻信呢?‘精一’、‘博约’、‘尽心’等,与我的见解本来是等同的,只是你没有仔细深入思考罢了。朱熹对‘格物’的阐释,不免穿凿附会,并非《大学》之本旨。精为一的功夫,博为约的功夫。既然明白知行合一的主张,此处只须一句话就能清楚明了。‘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者的事情;‘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者的事情;‘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者的事情。朱熹对‘格物’错误地理解,只是由于他将这个意思颠倒了,认为‘尽心知性’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学者去为‘生知安行’的事情,如何能为之?”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能说是‘生知安行’呢?”

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根源。尽心也就是尽性。《中庸》上面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没有尽心。‘知天’的知犹如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应该做的,是天人合一。‘事天’犹如子侍父、臣事君一样,务必毕恭毕敬地侍奉方可无闪失。此时,还是与天相对为二,这就是圣与贤的区别所在。至于‘夭寿不二’,它是教育人们一心向善,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安排,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寿短命是命中注定,我也不因此而心动。‘事天’,虽与天相对为二,但已看见天正在眼前。‘俟命’,就是不曾见面,在这里等待,这就是初学的人树立志向的开端,有一迎难而上、惕砺自强的精神。而朱熹则与此相背,因此使学习 的人无从着手。”

徐爱说:“昨天闻听先生的教导,我也隐约觉得功夫理当如此。现在听了先生这些具体的解释,疑虑全消。昨天清早我这样想,‘格物’的‘物’,也就是‘事’,都是依心而说的。”

 先生说:“说得好。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触发就是意,意的本源就是知,意之所在就是物。譬如,意在侍亲上,那么侍亲就是一物;意在事君上,那么事君就是一物;意在仁民、爱物上,那么仁民、爱物就是一物;意在视、听、言、动上,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物。因此我认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上说‘不诚无物’,《大学》中的‘明明德’的功夫只是一个诚意,诚意的功夫,只是一个格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