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022-05-02 09:55:35)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国学经典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杂谈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春秋末年,孔子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其时,社会上人有的数落他阿谀奉承,有的讥讽他花言巧语,有的诽谤他不是圣贤,有的诋毁他不懂礼节,有的侮辱他是东家的孔丘,有的因妒忌而败坏他的名声,有的憎恨他而要他的命,即使当时象晨门、荷蒉这样的贤明之士,也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他的弟子子路虽学有所成,尚且还不能对孔子完全相信,孔子去见南子,他表示极大的不满。孔子的“先正名”竟被子路说成是迂腐。可见,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何止十分之二、三呢?但是,孔子依然汲汲遑遑,仿佛在路上寻找失踪的儿子,成天四处奔波,坐不暖席,这样做难道是为了别人能了解、相信自己吗?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爱之心,深感病痛紧迫,即使不想管也身不由己。因此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哎!若非真诚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又有谁能理解孔子的心情呢?世上如许“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自然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和“道并行而不相悖”了!(选自《传习录》)

  唐僧,姓陈,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世俗称为“唐僧”,小名叫“江流儿”。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无论是圣人孔子,还是玄奘法师,他们都是中华文明里信道笃定的典型,这一类人,做一件事,只要下定了决心,不将其做到极致,决不罢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苏轼曾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人有坚韧不拔之志,有弘毅的精神,本质原因还是他对自己所信的东西的异常坚定,丝毫不怀疑。反过来说,信道不笃,则不为信,正如《道德经》第十七章所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子张说:“实行德却不能将其弘扬开来,信仰道却不笃定,这样的人,怎么能为‘有’,又怎么能为‘无’?遇事时是无法做到知变通,致中和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