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三国时,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
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
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一天,塞北给曹操送来酥饼一盒。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放到了案头上。杨修进来看见了,就让人拿来勺子和大家吃了。
曹操回来问为何这样,杨和答说:“丞相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场,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后来曹操知道了杨修参与了夺嫡事件,颇为气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杨修杀死。
任何一件事都有一个“中”在那里,修身没有上去,就摸不着那个中,以此容易走偏。唯有修身修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自然率性的应到那个中,自然而然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即中,发了也能皆中节。中庸的本质是修身修到一定程度后得了中的妙用。
《传习录》中就有——
黄直问《修道说》说“率性之谓道”属于圣人分上之事、“修道之谓教”属于贤人分上之事。
先生说:“众人也是率性的,但是率性在圣人来说占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说‘率性之谓道’属于圣人分上之事。圣人也是要用修道的功夫的,只不过修道在贤人来说占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属于贤人分上之事。”
先生又说:“《中庸》一书,大抵都是说修道的事,所以后面凡是说君子,如颜渊、子路,都是能修道的;说小人,说贤、知、愚、不肖,说庶民,都是不能修道的。其它说舜、文王、周公、仲尼(孔子),至诚至圣这样的人,则说的是圣人自然能修道。”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随地思想言行都能从容做到中,得中的妙用;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喜欢从欲而行。”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