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晳嗜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吴起,战国时期卫国左氏中人,出生于家有千金的富足家庭,早年在外求官不成,耗尽全部家产。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从东门逃出卫国。吴起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如果做不了卿相,就绝不再回卫国。”后来吴起拜曾参之子曾申为师,学习儒术。吴起的母亲病逝,他没有回家奔丧,曾申恼怒吴起不孝,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于是弃儒学兵,侍奉于鲁国季孙氏门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很明显能看出来,曾申继承了先生孔子和父亲曾子的儒家学说,更也传承了父亲曾子大孝的品德,对孝道极为看重,对不孝之徒,宁可断绝师生关系,也绝不来往。
而孝道在曾家家风中早就有之。
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觉得曾参孝得太过,偏离了孝的正道,在受到父亲太过严厉的教育时,应该要知权变的保护好自己,而不是等在那里让自己处于危墙之下,这样严重的话不仅害了自己,也会陷父亲于不义,于是警醒他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
曾子后来的学说中,对孝的看重也是处处可见,比如他曾道,——“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孝为何如此受到儒家的重视?《论语》中,有子就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钩命决》中,曾记录圣人孔子的一句话:“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孝经》中,孔子更是直言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为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这其中对孝道的阐述甚是精辟,值得每一个有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去深读,暂举其中二三言以供读者细观之——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礼者,敬而已矣。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
父亲特别爱吃的食物,在父亲走后,曾子不吃,是因为睹物思人,食必思亲,于心不忍的缘故,这体现的正是他的孝之真。
曾晳爱吃黑枣,公孙丑问道:“烤肉与黑枣,哪样味道好?”孟子说:“当然是烤肉!”
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黑枣?”孟子说:“烤肉是大家共同爱吃的,而黑枣是曾晳独有的嗜好。因此,曾子不忍心吃。这就如父母之名应该避讳,却不避姓,因为姓是很多人共用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曾晳嗜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