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

(2022-03-17 17:11:20)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公都子问:“同样是人,有些人被称为大人,有些人被称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注重从身体的重要部分考虑的,就称为大人;从身体的次要部分考虑的,就是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从身体重要部分考虑,有的人却从身体的次要部分考虑呢?”
  
  孟子说:“人的耳朵眼睛等器官是小体,不会思考因而会被蒙蔽,一旦接触外物,容易被引入歧途。心这个器官是大体,会思考,思考就会得到答案,不会思考的就得不到答案。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特殊能力。所以人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心这个大体先立起来,那么就不会随从其他的小的器官欲望而走歪路误入歧途了。这就是大人之所以被称为大人的原因。”(选自《孟子》)

   人能知轻重,从大体,有主次,方能充分发挥人性光辉的一面,活得自性圆满,并受人尊重。

  “知轻重,从大体,有主次”,不仅对做人极其重要,对为学来说,亦是如此,班固就说:“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经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
   
   显然,抓住经典的核心,把握住其经纬,充分发挥人的大体,——心的作用,才华才有源源生长的源泉,功业才能有所成,否则的话,只会越学越蒙蔽。

    养德的根本在哪里?就是让次要的杂草减少,让随感官欲望放失的心及时收回来,正如孟子谓高子日:“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又如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让放失的心收回来,第一要做的即是减少感官上的欲望,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孔子也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庄子则讲:“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更是道:“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一》里更是说:“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朴柔和,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即使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也都是强调寡欲才能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道:“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言,——“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口目乱心,圣人所以闭之;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淡然无为,神气自满。”

  孟子说:“存养人的本来善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感官上私欲更好的了。一个人感官上私欲少,那么即使善心偶有放失,也不会失去很多;一个人私欲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是保存得很少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