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一心在外拼命工作存钱,缺少对下一代的高质量陪伴,导致孙子德才一般,渐入平庸,老爷子急了,就问儿子:“孙子这样被你养下去,迟早养废。”儿子道:“我没有多大的志向,只希望我儿子一生健康快乐就行。”老爷子听后,冷笑道:“你以为孙儿当下的健康快乐是真正的健康快乐吗?我跟你说,绝对不是!
真正的健康快乐是心灵鲜活,自性不残缺,精足脉畅,眼里有光,气质如兰,身体上阳气充实,正气在内,邪不可干,让人一样望去,就能真切感知到其人慧根扎实,神如满月,自信到骨子,到灵魂深处。而如今孙儿的健康快乐是什么?是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大病,是沉浸在无所事事的低级趣味中,是各类嗜欲得到满足后所流露出的些许肤浅欢喜罢了,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健康快乐可言!
人唯有立起大德,方有生命真正的健全,至乐可言。”
儿子不服,反问老爷子道:“那有人说他这一生只要微才小善,甘愿活在底线上的不作恶就好,可不可以?”
老爷子答道:“我想,如果他一个人生活,也没什么的。倘若他有家,有后代,这样肯定不行。即使后来他真的修不成大德,大善,那至少从他开始成为父母的第一天起,他也要一生笃定地走在修大德,大善的路上,毕竟,孩子都望着他呢!他可能年少时把自己耽搁了,但他孩子潜力无限啊,他绝不能再让他孩子也步入他的后尘,否则的话,这叫作孽。
育儿真的只是育儿吗?
不是!十二岁之前,孩子们的心智多是在模仿家长,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所以,育儿并不是真的育儿,育儿其实是育己,育己就是真的育儿。
比如,大人们恭恭敬敬地诵读《诗经》,《大学》,《论语》,《孟子》,《德道经》,《庄子》等,对于12岁之前的孩子们来说,处在这样一种良性的氛围里,他们耳濡目染,就会潜移默化到一种“道德很重要”这么一个隐形的生命价值观。只有大人自己实践修身养慧,其孩子才会受到真正的熏陶。假如家长自己不实践,不落实经典中的做人法则,而只是一味的强制孩子去诵读经典,搞双标,弄表面工作,其结果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抵抗。因为孩子对你无法心悦诚服。
所以,儒道两家的观点(也是中华文明的魂之所在)一直都是:以修身为核心,别的都是水到渠成。
你自己不实践修身养慧,那么,不仅你自己的一生,连带着你家的孩子,必然都很难有所突破。
近代以来,我们的教育全是自欺欺人的模式,嘴上喊道德,纸上全是智商,知行不能合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文化与科技脱节,德与才脱节,各种无用功充斥在教学之中,智商教育成为各个学校的主流,学生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的慧性。远离了根本,各个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道德水平逐年下降,蠢才,小人,投机分子(俗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
只有有灵性的家长,才会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品行与品质上,对于分数漠不关心。可是要成为这样的家长,那是需要极大的福慧才行的。绝大部分的家长,其福慧不足,对于其孩子的教育,仍然是把知识和分数摆在第一位,品德和立志,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做人做事形式上是第一位,功利,功用和虚荣是惟一的所侍,至于内在是否安然?身心是否圆融?是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些生命幸福与否的最本质参考标准却早已被边缘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