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021-05-07 22:05:30)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立起了圣人之志,也学到了诸多礼乐。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这个故事说明的正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

  一个猎人在一次打猎中捡回一只老鹰蛋,回到家里,他把老膺蛋和母鸡正在孵的鸡蛋放在一起。
  没过多久,小鹰和小鸡一起出世了。在母鸡的照顾下,小鹰开心地和小鸡们生活在一起。
  小鹰当然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鹰,它和小鸡们一样学习鸡的各种生存本领。母鸡也不知道它是一只鹰,母鸡按照教育其他小鸡那样教育小鹰。就这样这只小鹰一直按照鸡的习惯生活。
  在它们生活的地方,不时有老鹰从空中飞过。每当老鹰飞过时,小鹰就说:“在天上飞翔多好啊,有一天我也要那样飞起来。”
  听它这么说,母鸡每次都要提醒它:“别做梦了,你只是只小鸡!”
 其他小鸡也一起附和:“你只是一只鸡,你不可能飞那么高!”
  被提醒的次数多了,小鹰终于相信它永远不可能飞那么高。小鹰再看到老鹰飞过时,它便主动提醒自己“我是一只小鸡,我不可能飞那么高”。

  就这样,这只鹰直到死那一天,也没有飞翔过——虽然,它拥有飞翔蓝天的翅膀和体格。

   好的习惯能创造奇迹,而坏习惯却可以杀人于无形!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心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待人接物的质量;生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决定我们的生活起居质量。当我们的命运面临抉择时,很多时候是习惯帮我们作出了决定。

   一个人把一只叫做蟑螂的东西带到了他的新居。他很快就会发现,整间干净的房子都变成了它们的天下。它们的繁殖能力极为惊人。但是它们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此,真正可怕的是蟑螂最喜欢脏东西,什么地方不干净它就往什么地方去。即使是再干净的地方,只要被它们爬过,也会变成细菌滋生的场所。这个人使用一些手段来企图杀死他们,比如蟑螂屋、蟑螂药等现代化的科学武器,但是他发觉蟑螂们也显然进入了现代化。无论何种手段,它们总是越战越强,生生不息。它们的优势是无孔不入,只要有一点点藏身的地方,它们就可以安顿下来繁殖生养,然后出去传播病毒和肮脏。所以他的衣服,他的箱子,他的柜子,他的床,都变成了它们恣意潇洒的舞台。
   
  最后这个人发现,把他们杀死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丢掉所有的衣服,所有的箱子,所有的柜子和床。

  像那只蟑螂一样,你的坏习惯就像一种慢性病,一开始可能还不能引起你的注意,但是你不重视他,并不就意味着它不存在。如果你发现它发现得越晚,你的损失也就越大。

  “人之初,性本善”是亚圣孟子的观点,性善之说出于孟子,当时与孟子论性的学者有告子等人,在孟子告子篇里,告子曾提出不少难题来问孟子,如: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解答,水的流向诚然不分东西,但一定是向下流,而不向上流,归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再说明:“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徐醒民教授在《儒学简说》中说——

  论语阳货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句话把“性”与“习”分辨甚明。此处孔子所说的“性”,与《周易系辞传》孔子所说的“太极”,名异而实同,都是心的本体,都未说是善是恶。而且得孔子心传的曾子,所作的大学,只讲“明明德”,“格物致知”,再传的子思所作的《中庸》,只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出都未讲善恶,足见性无善恶。有善有恶是指“习相远”的“习”而言,习是习惯。习惯是心的作用,心习于善则善,心习于恶则恶,如《尚书·太甲》篇:“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不义就是不善。性无善恶,归于性,便是相近。习有善恶,顺于习,便是相远。所以性善性恶以及善恶混诸说,但就习相远而言,非就性相近而言,探讨心性道理者不可不知。虽然如此辨明,并非就明白了心性,尚须格物致知与率性等实际用功,始能有所窥见。

  荀子《劝学篇》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南北朝人贾思勰按照这个道理专门做过实验。他特意把细弱的槐树苗种在麻田里。那槐树苗受到周围高密麻茎的遮挡,为了争得阳光便拼命向上生长,三年过后果然长得又高又直。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人的潜能本也都是无限的,好的环境的能让人较为轻易的让人养成好的习性,让人能轻松守住本心,挥发出强大的生命潜能,而不好的环境则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这里的劣币自然是指那些后天所染的陋习,良币则是人的纯良天性。那如何呵护住自己的本性呢?

《传习录》中就有言——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问:“‘逝者如斯”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先生曰:“然。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比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至处。圣人也只如此。”

  做一个呵护住自己良知,澄明自性,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是人世间最幸福不过的事。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孔子说:“人先天具有的纯真纯良本性是相近的,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相差甚远。”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