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淳于髡说:“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吗?”
孟子说:“是礼制。”
淳于髡说:“嫂嫂掉入水中,要伸手去救援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入水中而不救她,是豺狼。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是守礼制;嫂嫂掉入水中伸手去救,这是权宜时的变通办法。”
在大原则没有破坏,初心不变的情况下,为人处世保持通变,达变的活法,原则性与灵活性能得到较好的统一,是儒家思想的内核。
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
阳虎后来“陪臣执国命”,做这种僭越之事,孔子当然极其反感。阳货掌权后,想利用孔子美名达于诸侯的优势,为自己服务。他请孔子出来做官,孔子自然是不愿为虎作伥的,但当时阳货权力在握,以此孔子就只好躲着他,远佞人。
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意图很明显,孔子不见,体现的是孔子原则上的操守。阳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送了孔子一头蒸熟的小猪。这样一来,按当时的礼制,孔子就必须亲自登门拜谢。
孔子提倡礼制,他自然自己得先做到,就自然得“往拜之”,这彰显的正是孔子的原则性。但孔子实在不愿见阳虎,就专门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谢,这彰显的又是孔子的灵活,富有智慧。孔子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既在大原则上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又能因事因人因时知变达变,这正是圣人为人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不左不右,该左就左,该右即右。孟子就极佩服先师孔子身上这一点,——“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后来孟子自己也进一步将这个儒家理论扩充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菜根谭》中也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一个真正的圣者一定是在明明徳后达到了一种致中和的人生境界,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这个世界,他很轻易即能“至诚如神”,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恰到好处。
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便赠送孔子一头熟了的小猪,以促使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前往他家里去表谢,却在途中遇见了他。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一个人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喜好参与政事而屡次错失时机,可以叫作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很快地流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后面的话也只是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权变应付而已)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qì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