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孙叔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孙叔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两头蛇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等到孙叔敖长大,出任楚国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
赵抃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必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忭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还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一般人认为吉凶祸福多属偶然,但事实上的情况是,很多自己的所遇多是由自己所行善恶导致的。《潜夫论》里就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太上感应篇》中更是延伸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既然如此,那到底该怎样趋利避祸呢?《尸子》曰:“从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响。”刘向《说苑·君道》中则有:“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很明显,先正心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正向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所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境由心生”。
《周易》里亦有言:“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等到“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的地步,就悔之晚矣了。中医里讲最好的医生治未病,做人亦如此,最好的避祸方法是不让祸有生发的环境,正如老子所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除了避恶能扬善外,更重要的当然是积善了,孟子叫它“集义”,一个人的浩然之气就是通过集义修来的,“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周易·系辞下》里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传·文言传·坤文言》里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孔子说:“见到善的言行,就像怕赶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见不善的言行,就如同把手伸进了沸水中那样赶快离开。我看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国家无道时隐居起来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但依然按照义的原则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却没见过这样的人。”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