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杨翥先生,明朝官员,字仲举。
杨翥的邻居丢失了一只鸡,指骂说是被杨家偷去了。家人气愤不过,把此事告诉了杨翥,想请他去找邻居理论。可杨翥却说谓;“此处又不是我们一家姓杨,怎知是骂的我们,随他骂去吧!”
还有一邻居,每当下雨时,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积水放到杨翥家去,使杨翥家如同发水一般,遭受水灾之苦。家人告诉杨翥,他却劝家人道:“总是下雨的时候少,晴天的时候多。”
久而久之,邻居们都被杨翥的大气所感动,纷纷到他家请罪。
有一年,一伙贼人密谋欲抢杨翥家的财产,邻居得知此事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这场灾难。
杨翥曾在骨澳上传道讲学,来听讲的学生非常多。杨士奇从庐胶来到此地,想在学馆中谋个教职,偶然遇到杨翥。于是杨翥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来问他,杨士奇的回答使他感到很满意。杨翥即对学馆主人说:“我不够资格当贵馆的老师,还应当请我的老师来当贵馆的老师。”即辞职而去。学馆主人询问杨翥所说的老师是哪一位,原来正是指杨士奇,也就聘请了他。
当初杨翥与杨士奇并无交情,他家又十分贫寒,他将教席让给杨士奇纯粹是出于大义,因此杨士奇异常感激他。后来,杨士奇入阁为首辅大臣,便对杨翥以德相报,推荐他入翰林,不久又被授予礼部侍郎,后来晋升为尚书。
像这样谦逊不争的故事历史上不胜枚举。
不争有不争实利的,也有不争虚名的,比如——
据《茶余客话》载,汪瑰在写给一位友人论道的信中说:“当今世上可为人师表的人,在经学方面有所阐释发明的是顾炎武、李因笃,在道德修养方面淳厚完备的是魏象枢、粱缉j熙。。”
顾炎武答汪碗时说:“君文先生还有所未知,只就我所见当今学者而言,论学问能通究天人,观点坚定不移,我比不上王寅旭,论读书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并能探究其中隐徽的义理,我比不上杨雪波,论对《仪礼》、《周礼》、《礼记》专门精深的研究,成为礼学方面杰出的经师,我不如张积若,论超然物外,无所挂虑而能独悟天意,我不如傅青主,论坚持致力于学问,无师自通而学有所成,我不如李中孚,论历尽山川险阻,而能适应时局的变化,我不如路各卿:论博闻强记,遍览群书,我不如吴任臣,论文章典雅淳正,居心平和教厚,我不如朱锡鬯chàng;论好学而不知倦,对朋友情真意笃,我比不上王山史,论精心研究六书,求真而好古,我比不上张力巨。”
顾炎武不薄时人,谦逊如此。
反过来,好争之人,为了一己私利,往往会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被人所唾弃,比如唐朝后期的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不争”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道家和儒家都非常看重这个。道家视其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比如“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
老子·七十三章》中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并引申为人道上的谦下之德,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包括“不自见”
,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与人争先、争上。但强调“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还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注解“三宝”时称:“慈以法天,泽无不被也;俭以法地,大信不欺也;让以法人,恭谦不争也。此三者,理国之本,立身之基,宝而贵之,故曰三宝。”
《老子想尔注》中讲,“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
《云笈七签·七部语要》引《妙真经》轶文:“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
《文子》里有讲:“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清静经》里也有道:“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王重阳的弟子刘处玄在他的《仙乐集》的《五言绝句颂》中,反复颂赞“不争”,称“善觉不争空,忘尘见道功”,“大悟不争空,至明万事容”,“得道不争空,混尘众垢容”,“坚志不争空,真明万慧通”,“世外不争空,身青如万松”等等。
......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应按道运行,无论是天道和人道,都是自然至和,谦下并蓄,彼此相容相利而不相害的,因此,学道者应该返本还元,为而不争。
儒家的“不争”本质上也是一个人品德修养高,四端充备的自然体现,“不争”这一点上,道家跟儒家异曲同工。
孔子说:“君子怜悯,自尊,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和光同尘而不与人结党营私。”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