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21-03-11 22:19:11)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修洛阳宫,以备巡奉。张玄素闻讯上书谏奏,认为“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经过隋末大乱的严重破坏,百姓疮痍,如果此时修洛阳宫,袭亡隋之弊,就是不如隋炀帝。
  唐太宗对张玄素说:“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张玄素回答说“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唐太宗听后感叹说“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朕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唐太宗认为张玄素说的有道理,于是停止了修洛阳宫的劳役,还赏赐张玄素彩帛二百匹。
  唐太宗因张玄素忠直,迁他为东宫(太子住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让他去辅佐太子。时太子李承乾游玩不学,张玄素任职东宫后即上书谏劝他。张玄素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慎终如始,犹惧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但太子不纳,继续游玩如故。贞观十三年(639年),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该“学文以饰其表”,不可“骑射数游,酣歌戏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太子又不纳。
   唐太宗因张玄素对太子多次进谏,于是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子。但太子劣性不改,一度又游宴深宫,久不见宾客。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以国事为重,引见宫臣,“广置群僚,以辅睿德。”张玄素一再进谏引起了太子的讨厌,于是派人暗杀他,使他几乎送命,但他并不引以为训,仍劝谏不止。太子不知改悔,恶行日盛,终于被唐太宗黜废。张玄素因是东宫官员被牵连免职。    劝谏也要因人而异,对唐太宗这样自我反省力强的人可以直直接进谏,但如果像面对太子李承乾那样顽固不化的人,就应该换一种方式。
   一个人做人,言语自当谨慎,但这也不是所有情况都这样,就像孔子教诲他的弟子那样,有的需要三思而后行,有的只需“再思可也”。儒家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是在不忘初心的大原则下知权变,懂变通,就像孟子说孔子那样,——“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说:“可以和他说话却没有与他说,这是失人;不可与他说话却跟他说话了,这是失言。聪明的人不失人,也不失言。”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