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有位贤人蘧伯玉,为人正直且德才兼备,但卫灵公却不肯重用他;另一位叫弥子瑕的,作风不正派,卫灵公反而委以重任。
史鱼是卫国一位大臣,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很是忧虑,但屡次进谏,卫灵公始终不采纳。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将要去世前,将儿子唤了过来,嘱咐他说:“我在卫朝做官,却不能够进荐贤德的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这是我的过失啊!生前无法正君,那么死了也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
史鱼的儿子听了,不敢不从父命,于是在史鱼去世后,便将尸体移放在窗下。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慢不敬,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于是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
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让史鱼的儿子,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又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当孔夫子听到此事后,赞叹地说道:“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言相谏的人,但到死了便也结束了,未有像史鱼这样的,死了以后,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君王,以自己一片至诚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难道称不上是秉直的人吗?”
《论语》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就更进一步了,他曾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孔子告诉了一种君臣正面的关系,孟子则把反面情况也罗列出来了。其实这个道理曾子早也讲过,叫“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汉·贾谊《新书》中说得更明白,叫:“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史鱼的忠心是无关乎外在环境的,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他都会不惧一切的直谏,而蘧伯玉则不同,他的忠心是会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
其实这些人在孟子眼里都还有待完善,孟子觉得,唯有像孔子那样“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才是真正的集大成者。
孔子说:“史鱼何其正直!国家有道时,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时,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把自己的才能藏起来,不做官。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