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

(2021-02-10 18:03:33)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天真作少年


  弟子问:我的一个同学在检查出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后,才开始懂得了不为钱财而活,这种后知后觉的悲剧源头究竟在哪里?

  先生曰:有大慧的人不看重钱财,因为慧生财。没有智和慧的人只能看重财,因为除了财没有其他东西能安慰其心。所以看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如何,大概就能知晓其生命境界。能修身的人不看重钱财,因为他们知晓要先有本钱,这个本钱是身体。身体没有达到一定境界,就去追求过多的金钱,并不明智。身体达到一定的水平,不求金钱而金钱自来。

 人活的不知轻重,那叫“自作孽,不可活”,正如《吕氏春秋·本生》中所言——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

  老祖宗教导我们以修身为己任,这个是初心。能守住初心的人,太少了。人来一世,要是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希望这件事是修身。

  以修身为核心,那么人生就神奇、有趣、有用了。不以修身为核心,那么一切就都乱了。这个价值观,其实最为简而易懂,但人们不能正视它,不敢正视它,不知如何做到它。

  抛开世俗眼光,做自己真正须要的事,需要的勇气很大。明知是错的,却依然会犯错,这就是最悲哀的事了。

  世界千变万变,唯有修身养慧是唯一不能变也不会变的。修身养慧,是最廉价最高端的筹码和本钱。除此之外,其它的筹码和本钱都不值一提,也没有大用。

  弟子再问:何以找到修身养慧的课程?

  先生曰:知 识神首焱者智,知 丹元者明。知 心魔者智,知无我者明。比如,在人生的青年阶段,是修小我与大我的平衡。识神首焱完全退位、完全转正、完全无所作为是基本做不到的。小我放下一半,可以开小慧,这就已经是成年人的“奇迹”了。而能稳定地开小慧,那就是命运的改造成功了。维持小慧的开启,到了老年时,再开大慧,也算是“朝闻道夕死矣”的值得了。

   一般而言,小我不让权的话,小慧是不能发的。但,中年人不能指望小我可以完全让权,这个是实际与理想的折中。能让一半权,让丹元可以发动图形图像的思维,这对成人来说难能可贵!成年人体内的七魄没有转阳,五臓里的阴神也普遍没有转阳,特别是脾胃阴神妄意、肾阴神浊精,三魂之一的幽精也是阴的。在这种条件下,识神首焱肯让一半权,已经是识神“功不可没”了,说明识神是基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我们从小的教育,根本就没有修身养慧相关的课程,成年人完全需要自学成才!

  自学的途径里面倒是有一个很好的选择的,那就是从熟读上古国学经典,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的书力行起。

  弟子又问:我另一个同学说他们公司早会都会读《羊皮卷》等一类成功学,似乎能让员工获得短暂的能量爆发,这是真的吗?

  先生曰:今天我们着重抨击西方近代、当代的所谓心灵鸡汤、成功学、奋斗立志学。还有陈安之成功学,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以及一些所谓成功商人写的自传.......

   其实这类乌七八糟的“学说”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持久畅销,根本原因在于浅显而易懂,肤浅而有煽动力,符合人们想速成速达的心理。但是这些东西根本就没有用,因为他们所说的连“志”都算不上,归根结底全是体内阴神和欲望。你只要稍微拷问一下他们的灵魂,他们就破绽百出。比如,他们老说要有毅力,我请问毅力是什么?怎么获取毅力?毅力用完了怎么办? 我可以这样说,但凡有点独立思考习惯之人,这类书籍看都不用看即能感知出里面的全是废话连篇。因为他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连表面问题也解决不了。

  我们老祖宗的道德根文化,修身修真学,这个才是我们的本钱。西方人对身体太极黑几乎一无所知。比如,他们搞的右脑开发理论,你可以去看看,从头到尾没有让你注意戒色持满,戒斗勿骄,戒得不怨,而我们的圣人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振聋发聩的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红楼梦》里说“人越老越把钱看得重了”,这种悲剧的造成就是年轻时修身功夫下的太少的缘故),他们只让你训练大脑,你连最基本的元气都贫瘠,你的神明能展开图形图像思维那简直是痴心妄想!

  说到这里,顺带延伸一下,谈谈那些大艺术家们的本质。

  大艺术家往往认为别人也有图形图像的神奇想象和率性挥发能力。但这个能力叫做慧,非常宝贵。人品不好,就没有慧。不节欲,元气不足也没有慧。机心泛滥,胸怀狭窄,也会导致丹元赋闲。

  发慧,又叫做开“上玄关”。这个东西很玄,不是眼睛对外物的所见,而是对“内视觉”的所见。

  没有开过小慧的人,永远不知有多玄。因为一般人不论怎么去想象,他的内视觉中永远出不了鲜活的画面。没有开慧的人永远不知什么叫精神世界的丰富。开慧,是元气和丹元的主角,常在是配角。妄意退去,常在主持潜意识,丹元发慧,识神让权一半,共同看着内视觉中的图像,并共同感受着大我的壮阔和无私,甚至与天地的高品质的光气能量共振,难以言说。事实上,我们在三岁之前,乃至于有些孩子在六岁之前,都还能保持这个慧能,我们本来天生就是大艺术家,只是绝大多数人在后天受到污染,堕落了,让识神和妄意称霸了他的身国。

  其实说来说去,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硬说有区别,那就是品德的区别,就是阴我心和妄意的程度之区别。

  艺术家再牛,也还是那么回事:识神首焱让权一半,妄意退去,元气再跟上。没有别的了。

  当我们有稳定的小慧时,我们就有一种想把心中的图像画下来的“天性”。这就是艺术家们的习气。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性情。

  道家熊春锦老先生说得更清楚,艺术完全是心阳神丹元在右脑办公室所做的慧识、图文思维。


  我们老祖宗的教诲,是以修身明德为核心,有了这个根本,你才能有力量和勇气、自信与尊严。没有这个本,你什么都是空谈。

  近代和当代以来,我们国人被西方哲学和奋斗学,搞得个个没了道德信仰,没了人生信仰。不以修身明德为己任,却以赚钱和“拼搏”为核心,导致人生全面崩塌。

  还喜欢空谈自信。体内全是一片阴,阴我心称霸身国,家贼盗取精气。家里都没有元气可用,你的自信难道是空气?

  西方太极白境里的这些心灵鸡汤,我们直接用两个字来形容:垃圾。

  弟子又问:人们说一个人没有大用时,就喜欢说这个人一直飘着,请问飘着这种状态的本质是什么?

  先生曰:飘着,哲学上又叫它“漂浮主义”。什么是漂浮主义?就是没有根基的理想和梦想。漂浮主义的现象在近代当代可以说是大行其道,不知羞耻。就像很多人去研究佛学,他一个劲儿地用意识去解读佛经,以为自己不用戒、定、慧 就能成就佛果,以为没有大慧就能明心见性。搞不清修身的次第,搞不清自己体内的现状,啥资本都没有,贪念和小我挡道,光想着外在的自由和浪漫,这就是很典型的愚、飘。我们当代的教育,放大了学生的贪念和私心,把品德抛在脑后,去搞什么外在的奋斗,不重视心灵和精神的滋养,一切都是乱糟糟的。然后呢,一提精神的滋养,他就找个幌子说喜欢文化,喜欢音乐,喜欢艺术,欣赏美。他真的沉潜下来融入进去过?这是精神滋养?我的天!这明显是自欺欺人的贪欲好嘛!我们的精神,那是我们的元精和三个心神!只有真正的艺痴者才可能有真正的精神,只有真正的身修者才可能守护住自己的元精和三个心神。

  所以说,对于当代少年和青年人的漂浮主义以及忽视道德修养而自以为是的自由主义、行乐主义,我们只能叹气。为什么只能叹气?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完全没有意识到西方的纯粹的太极白教育对于生命系统的局限性,弊端性以及破坏性。我们的青少年本来应该有慧的没有慧,本来应该有智的也没有智,完全是识神和妄意主持毫无创造力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毫无趣味和神性,识神和妄意如同囚笼,把人深深地锁住,让人没有灵性,完全成了机器。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本末倒置了。教育的本质,是明明徳,是修身立命,是找回慧性,是德化天下。我们丢了我们的老本,去追求西方的太极白。西方人已经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太极白境的教育模式不能使人成为人,已经在尽量规避应试教育,分科教育对青少年的迫害。而我们呢!越分越细,越减越负!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只搞太极白? 因为我们的教育者还没有开慧。因为没有开慧,只有愚智和妄意,他们只能教这些东西,别的教不了。所以,对于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抱有的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除非他不进学校,有明人专带。学生进学的方向,绝不是考个好大学,找个高薪的好工作,因为这些对于人生而言,意义不大。再高的薪资,解决不了修身养慧之难题。

   有人说,财富水平不高就娶不到好看的媳妇。果真如此吗?因为财富多而喜欢你,傻子都能看出来她喜欢的只是你的钱而已,这样的人人生修养太低级,这样的人也只能是婊子。哪一天你遭遇横祸,一无所有了,她不是立马拍屁股走人,也绝对是对你没好脸色,再甚至就是心猿意马,开始暗自找下家了,正所谓:以利相交者,利尽则散。同时,你如果当初没有仔细考察人的德,只以色娶人,那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以色相交,色衰而爱弛。人与人之间最牢固的结交方式是讲品德。只有大德才是人们情感久远的真正有效保障。有大德的人未必有很多钱。为什么呢?虽然有大德必有大才,有大才就必定有大富的机会。但,有大德的人往往不追求金钱,金钱来找他他都是有选择性的接受,正如: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有大德者有着完全不同于大众只为小我而活的那种小局小利观,他有着更高境界的弘道生活以及生财散财法。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辩证关系。追求金钱的人,往往并不是真的喜欢钱。他们喜欢的只是金钱所带来的物欲、外在的浪漫、表面的虚荣、以及对那些拜金者的奴役之欲、一种凌驾他人于脚底下的意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