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2021-02-02 21:45:12)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则先生跟弟子的对话——

  欧阳崇一来信问:

  人情诡诈多变,如果不加怀疑防备,往往就被人骗。想发现他人是否诡诈,自己就会预先猜度别人会欺诈我,就会臆想别人不诚信。这逆诈本身就是欺诈,臆不信就是不诚信,被人欺骗呢,又是自己不觉悟,怎么都不对。要想不去怀疑、猜测他人,又能实现察觉对方是不是要骗我,只有良知透彻的人才做到吗?然而诚实和欺诈的差别实在是太过细微,因此不能觉悟的人和欺诈的人都很多啊!

  王阳明回信说:
 
   孔子说不预先揣测别人会骗我,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会不老实,然而,当对方稍有不诚不信的时候,又能马上自然察觉。那是针对当时时弊而说的。当时的人们一方面因为总去提防猜测别人,而把自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中;另一方面呢,因为不知道有致良知的功夫,又总是被人骗。所以,孔子的话,不是要人存防备猜测之心,来预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因为你存了这个心,就成了猜忌浅薄之人,就远离了尧舜之道。不去防备别人,猜测别人而被人骗,那至少你自己还不失为一个好人,只是赶不上那些能其致良知,不需要防备就能事先觉察对方不老实的人罢了。你说的“良知晶莹透彻者”,就已经得其要旨了,不过,这也只是你的聪明领悟到的,在实际中恐怕还不能做到。

  良知在人的心中,横亘万古、充塞宇宙都是相同的。所以先贤说“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那些没有觉悟而被人欺诈的人,虽然不曾猜度别人是否欺诈,但他们也许会自我欺诈;虽然不去猜想别人是否诚信,但他们也许不能真有自信。他们或许常常有寻求事先觉悟的心,然而却不能常常自我觉悟。

  君子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是为了防备别人不要骗自己,只是自己不要欺骗自己的良知而已;不是担心别人不信任我,只是自己始终自信自己的良知而已;不是为了能事先醒觉别人是不是要骗我,只是始终醒觉自己的良知而已。

  不自欺欺人,良知自然真诚无伪,诚实无欺,《中庸》说:“诚则明。”心中至诚,自然明觉;自信则良知无所疑惑而明觉,所以又说“明则诚”。明、诚相生,所以良知常存、常照,就像一面明镜高悬,万事万物在它面前也无法掩饰其美丑。为什么呢?良知不欺诈就是真诚,真诚就无法容忍欺诈,如果有人欺诈,马上能够察觉;良知自信明觉,所以无法容忍不诚信,如果有人不诚信,马上能够察觉;这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

  子思在《中庸》里说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但是子思说“如神”,说“可以前知”,还是分作两件事来说,是说至诚的功效,也还是说给那些不能先觉的人说的。在我看来,至诚就是神,不是“如神”;至诚无知无不知,不用说“可以前知”。
   ......

  王阳明先生的这一席话是何其的透彻!

  《大学》里面说,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其实拓宽一些来讲,也可以说“唯仁人,能‘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唯仁人,能第一时间识人识事”,孔子就是一个仁人,他对臧武仲的一些行为第一时间就看出了本质。

   臧武仲,即臧孙纥,又称臧孙、臧纥,谥“武”,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鲁国大夫,封邑在防(今山东费县东北)。臧武仲早年长于宫中,深得鲁宣公夫人喜爱,并被立为臧氏的继承人,曾任司寇,“孟孙恶臧孙,季孙爱之。”但终不能见容于鲁国,先逃到邾国后又逃到齐国。
   
  当初,臧宣叔在铸国娶妻,她生了臧贾和臧为就死了。臧宣叔以妻子的侄女作为继室,就是穆姜妹妹的女儿,生了纥,长在鲁公的宫中。穆姜喜欢他,所以立为臧宣叔的继承人。臧贾、臧为离开家住在铸国。

  臧纥从邾国派人告诉臧贾,同时送去大龟说:“纥没有才能,不能祭祀宗庙,谨向您报告不善。纥的罪过不至于断绝后代,您把大龟进献而请求立为我家的继承人,看是否可行。”臧贾说:“这是家里的灾祸,不是您的过错,贾听到命令了。”再拜,接受了大龟,让臧为去代他进献大龟并请求,臧为却请求立自己为继承人。

  臧纥去到防地,派人来向鲁国国君报告说:“纥并不能伤害别人,而是由于智谋不足的缘故。纥并不敢为个人请求。如果保存先人的祭祀,不废掉两位先人的勋劳,岂敢不离开防地?”于是就立了臧为。臧纥献出了防地而逃亡到齐国。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孔子这样评价过他——

 孔子说:“聪明是很难做到的啊。有了臧武仲的聪明,而不能为鲁国容纳,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所作不顺于事理而所施不合于恕道。《夏书》说:‘想着这个,一心在于这个’,这就是顺于事理,合于恕道啊。”(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
 
   臧武仲中间因得罪鲁国的权臣孟孙氏后,离开了鲁国,后来又回到防邑,并向鲁君要求,“如果保存先人的祭祀,不废掉两位先人的勋劳,岂敢不离开防地?”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才离开防邑。这明显是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孔子第一时间就看出来了。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他这样做,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