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2021-01-17 21:59:14)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认为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争,主张军队将领们不必再去从事军事活动,而让他们转业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务,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

  但是,著名军事家杜预引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的话,告诫晋武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能以吴国的灭亡而高枕无忧。他作为军事统帅在与吴国作战结束后,立即还镇襄阳,坚守要地,交错屯兵,使所部戒备森严,“视无事如有事”一样,从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形势。

  杜预死后,晋军军备废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不久天下大乱。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司马法·仁本》里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孙子也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都是在讲,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大事。既然是大事,那么前期的战事预防,士兵训练,军事演习等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对于新兵,为了让全军熟悉旗鼓的指挥号令,古代就有训练将士“辨旗帜”,“审金鼓”等演练项目。除了军号的辨识,武器操练,队列阵法,军队纪律的学习外,更重要的自然是日常的体魄锻炼,实战预演。在古代的武举考试中,射箭、马枪、负重、摔跤等都是主要的考试内容,这些事情的背后体现的正是一个国家对军事的不懈怠,对守卫和平的重视,以及对人民生命的敬畏。


孔子说:“善人教导训练百姓大概七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让他们参与军事,去当兵打仗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