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北宋包拯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他担心家人子弟利用权势腐化,因而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为何立这样的碑文以警后世?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来告他亲人包勉的状。原来,包勉做沙县知县时,侵吞救灾粮款,逼死人命。虽然因此而罢了他的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状纸投到了包拯手里。
包拯见此民众气愤,大怒,把包勉拿来问罪。包勉在事实面前没有抵赖,但他请求看在母亲面上,让包拯饶他一次。他并且表示,决心今后不再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了。
包勉提出看在母亲的面上是有原因的。
包拯生下之后,他父亲因他皮肤太黑,把他当作怪物抛弃了,是他大哥捡他回来的。这时大嫂王凤英生下包勉才一个多月,同时带两个孩子,不仅精力照顾不过来,奶也不够吃。为了养活包拯,王凤英忍痛将自己的儿子寄养到别处,抚养包拯到7岁。所以包拯喊大嫂叫“嫂娘”。
包勉以为一提看到母亲面上,包拯就会心软。可是包拯心想:如同亲娘般的嫂嫂一贯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干好事,我要是顾念私情有意包庇,这不符合她的心愿。只要我给她养老送终,嫂娘是不会怪罪的。
没想到,包勉的母亲听到儿子要被治罪了,一时想不开,痛苦不已。她找到包拯,想求个情。包拯恳切地说:“嫂娘,侄子有罪,应当与民同治。如若治了罪,就是出于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徇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并且一再教我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后如何公正地为百姓做事呢?”嫂娘听了,觉得包拯的话在理,便擦了擦泪说:“人家都称你‘包青天’,这是咱家的光荣,你就按法律处置。
《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包拯的做法是先正了自己,不起私心,执法为公,这样他自然就能让人心悦诚服。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
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
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这个世上,很多人都习惯看到别人的不是,而不愿意去反省自己的不足,以此看问题总是不能全面。欲正人,先正己,任何时候,唯有自己先正了,才能有孟子所说的“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明,无惧,自信和底气。在孔子眼里,为政者也一样,唯有他们自己先品性端正,这样整个国家治理起来才会更轻松。
孔子说:“如果先自觉端正了自身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又怎能让别人端正呢?”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