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秋,流亡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到了秦国,这是他流亡的最后一站,他打算借助姐夫秦穆公的力量,帮助自己回国即位。
秦穆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太子圉的妻子(怀嬴/文嬴)也在其中。重耳不打算接受太子圉之妻,胥臣说:“圉的国家我们都要去攻打了,何况他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此女为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这样岂不是拘泥于小礼节,忘了大的羞耻!”重耳于是接受了太子圉之妻。
有一天,秦穆公设宴款待公子重耳,重耳叫子犯随从。子犯说:“我不如赵衰那样善于辞令,请让赵衰跟您同去吧。”于是,重耳便叫赵衰随从前往。秦穆公用款待国君的礼节来招待重耳,赵衰做宾相,在一旁提醒重耳,重耳完全按照应有的礼节回敬了秦穆公。宴会结束后,秦穆公对大夫们说:“举行礼仪而不能够善始善终,是耻辱。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貌不一致,是耻辱。形式华丽而没有实际内容,是耻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而施恩德,是耻辱。施德于人而不能助人成功,是耻辱。不关闭这些羞耻之门,不足以立国。不这样,对外用兵就会一无所成。你们在这方面必须恭敬谨慎从事啊!”
在第二天举行的宴会上,秦穆公朗诵了《采菽》这首诗,赵衰让重耳下堂拜谢。秦穆公也下堂辞谢。赵衰说:“国君用天子接待诸侯的待遇来接待重耳,重耳怎敢有苟安的想法,又怎敢不下堂拜谢呢?”拜谢完毕后又登堂,赵衰让公子朗诵《黍苗》这首诗。赵衰说:“重耳仰望国君,就像久旱的黍苗仰望上天下雨一样。如果承蒙国君庇护滋润,使他能成长为嘉谷,奉献给宗庙,那是依靠国君的力量啊。国君如果能发扬光大先君襄公的荣耀,东渡黄河,整顿军队使周王室再度强大起来,这是重耳所盼望的。重耳如果能得到国君的这些恩惠而归祀宗庙,成为晋国百姓的君主,得到封国,那他一定是会相从的。国君如果能放心大胆地任用重耳,四方的诸侯,谁还敢不小心翼翼地听从您的命令呢?”
秦穆公叹息道:“这个人将会获得这些,哪里是单靠我呢!”秦穆公朗诵了《鸠飞》这首诗,重耳也朗诵了《沔水》这首诗。秦穆公又朗诵《六月》这首诗,赵衰让公子重耳下堂拜谢。秦穆公也下堂辞谢。赵衰说:“国君把辅助周天子、匡正诸侯国的使命交付给重耳,重耳怎敢有怠惰之心,怎敢不遵从有德者的命令呢?”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中国历史上最风度翩翩最优雅的外交姿势是用《诗经》说话,那时候诸侯各国的外交家们一个个都是博学多识,能学以致用的高级人才。他们的外交言辞里用典是常态,刚柔相济而富有智慧的表达己意是其典型特征。
春秋时期,这一风气最为明显。那个时候群星璀璨,品德高尚,富有远见卓识的吴国季札,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聪颖机智,能言善辩的齐国晏子,博学、尚辞、通礼的郑国子产,强调退让、务德,反对争先、聚敛,认为柔能胜刚的晋国叔向....这些善于智慧外交的政治家们都被孔子大力赞赏过。
春秋战国那个时候文字典籍不就不多,又因为战乱频发,以此学以致用,学以为政,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那时候为学之人的最高理想。《诗经》,五经之一,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无不说明《诗经》对于一个人自觉觉人,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重要性。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不能通达;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虽然《诗经》诵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