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列火车,经常会面临一个难题,每次走到一个牧场地段,总会遇到牛和羊在铁道上,司机有两个分轨可选择,但都会撞到牛羊,要么撞牛,要么撞羊,具体怎么撞法?人们的建议无非离不开这两种,一种说按数量来,数量多的避免撞,尽量撞数量少的;另一种说按照市场价值来,尽量往总价值低的那条线上开。
当学校老师把这个问题丢给同学们讨论时,同学们的思维始终也跳不出这两个方向,只有闺女儿答道:“为什么不去反思体制,质疑做局的人,审问谁设计的这条路线?”老师听后,用无数个理由堵塞她,说什么国家大战略是不能轻易更变的,很多东西也是从来就如此的,没法改,闺女儿显然是有屠龙的勇气,直接跟老师道:“没有人性的大战略就该一定千年吗?从来如此,就对吗?”说时,一点畏惧也没有。当然,她的答复是不受待见的,好在她小时候,我就教她读过《孟子》,“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以此她内心强大得很,外界也丝毫伤不了她,何况我还跟她说过,如果学校上不了,就回来自学,我亲自教。
到她长大成为了一名举世闻名,受世人尊敬的大教育家时,人们才从她身上似乎看到了什么。
她的弟子桃李满天下,几乎全是人格独立,思想鲜明的有志青年,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关怀。有一次,一个历史学家到她一学生(这学生也是老师)课堂上听课时,当时就自惭形秽,那一节课上,她的那学生讲到一个历史故事,并给出了其独特看问题的思路——
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喝酒,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拉美人的衣服。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你催促人点灯,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马上命令群臣说:“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尽兴。”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
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首先杀败了晋军,最终获得了胜利。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我的德行浅薄,从来没有特殊优待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帽缨断了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终不敢因为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显扬地报答你。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我就是当年帽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于是晋国被打败了,楚国强盛了起来。
当人人都歌颂楚庄王豁达大度时,那老师却说:“如果从爱情的角度看,楚庄王不就是个渣男么?靠忽略或是出卖别人的尊严能获得日后的好处,历史这么写,我们可不能这么思考。你要知道你看到的,大多是写历史的人要让你看到的,还有多少你看不到的,那些尊严被泯灭,被出卖后,不仅没有获得好处,反而恶有恶报的事实?我不说天地之间有杆秤,但至少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讲,心中要有一杆秤,应该用一颗更为清醒的头脑去斟破历史的真相,用一份更为悲悯的心去看待历史上的每一个小人物,而不是一味的别人给什么,你就接受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