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20-09-20 05:35:55)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农平高科”上市后,社会上有人称“袁隆平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他却很平静,对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试验田地里。

   他曾说:“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让杂交稻进一步由中国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还有一个故事——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 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鸡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鸡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以上两个都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创造奇迹的故事,再讲一个有关“当止则止”的案例——

   秦朝末年,刘邦先行入关,占领了秦都咸阳。按照先前项羽与各路义军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喜不自禁,大家也欢呼雀跃,振臂响应。萧何却提醒刘邦不要轻信约定,不该拿的别拿,别忘了还有强敌的存在。群雄争霸,实力最重要。项羽拥兵数十万,野心最大,如果贸然称王,他自然不服,其他群雄也不会相让。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不仅没有称王,并且将珠宝和美女都留给了项羽。
 
   这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摆下鸿门宴,以便借机除掉刘邦。刘邦带着随从,硬着头皮前去拜见项羽,赔礼道歉说:“我虽入关,但一切事务并不敢擅作主张,只等将军发落。将军勇猛无敌,天下敬仰,这是人心所向。”项羽听了很高兴,终于没有痛下杀手。

    过了一会,刘邦借上厕所离开宴席,终于逃脱了大难。刘邦能够逃离虎口,靠的是根据形势作了“急流勇退,该舍则舍”的明智决定。

   与此相反是商鞅,居功不退,当止不止,最后下场惨淡。

   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通过变法,秦国很快强盛起来,国库充盈,将士作战勇猛,威震六国。商鞅因变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太子也对商鞅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孝公驾崩后,太子继位,史称惠文王。有人诬陷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抓回咸阳,受车裂之刑而死。商鞅尽管功劳很大,却因为得罪了太子而被处死,实在可悲可叹。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王阳明在他的著作《传习录》中如是说。君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顺应变化,该做的便做,不该做的便不要做,该生存的时候要生存,该牺牲的时候也无所畏惧。而做这些之前的考虑、调停,都是“致良知”的表现,无非是为了自己的身心如一,里外皆能致中和。

 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发现此事是不利于自我完善的,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只要此事是有利于自我完善,继续前进,那也是我自己主动选择要前进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