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 楚元王
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来。后来,王戊逐渐骄横残暴。二十年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被削去东海薛郡,后又图谋反叛,申公、白生二人进谏,楚王根本不听,二人也失望地离开楚王,隐逸他地去了。
像穆生这样在君王有道的时候能一展才华,建功立业,在君王无道时能见微知著,急流勇退的人,可以说得上是极其有智慧的一类人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就是孔子学说的主要方向。孔子思想积极入世,认为开明盛世时,一个君子应该干一番大事业,达到富而好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同时,在政治环境非常糟糕的时候,孔子也告诫人们要善于独善其身,不立危墙之下,明哲保身。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保持好学的精神,誓死守卫并不断完善为人之道。不进入政局不稳,危险重生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立业;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