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孟武伯,姬姓,鲁国孟孙氏第10代宗主,名彘,世称仲孙彘,谥号武,是孟懿子的儿子。他曾向孔子问孝,也曾又向孔子咨询仲由、冉求、公西赤是否仁。
鲁国在鲁哀公时代,政治局势相当堪忧,国君与权臣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所谓“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还有“三桓亦患公之妄也”。前478年,孟武伯与高柴辅佐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前470年,鲁哀公从越国回来,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接,饮酒不乐,国君与大夫有恶。前468年,鲁哀公多次问孟武伯“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孟武伯回答:“臣无由知之。”一个堂堂国君居然沦落到了要问臣子“自己是否能善终”的地步,可见鲁国国内政局之荒诞。之后,鲁哀公通过邾国逃到越国。三桓拥立其子为国君,是为鲁悼公。
曾子跟夫子一样,诲人不倦,临死都不忘弘道。他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很多时候是对立的,趁着孟敬子去看望他的机会,他还在试图教化孟敬子,促其重礼,行仁政,所以他先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不得不说是曾子的良苦用心,孟敬子听了这样的话后,也就不能不用心来受教了,因为这是曾子对他最后的教诲。曾子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最应当重视的有三个方面。用《礼记·曲礼》中的话来说,就叫做——“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大意是,
凡事都不要不恭敬;神色俨然,端庄严肃,且得让人看出来确实是在慎重思考;说话从容安和,笃定足信,充满至诚。这也是《大学》里“诚于中,形于外”的表现。
一个人的形容,仪态,神色,气质,言语有多重要,举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很明白——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也就是说,孟子见了梁襄王,一眼就把梁襄王看透了,说他这个国君没有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感觉不出有什么威严。
曾子患病期间,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将死的时候,其叫声很哀伤;人要死之前,他说出的话也必定是很善良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有三个方面:刚要有举动的时候,要庄重自己的容貌,注意自己的形容仪止,这样就可以避免暴慢、放肆,也不会使人对自己不敬;神态要端庄,正色,不能够随随便便,就能给人以信实的感觉;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内容讲得适当得体,语意清楚明白,说出时心境是致中和的,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如何来上祭品,如何行礼,用什么礼器等等,这些枝末上的事,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关键是要抓住根本,抓住了根本,枝末上的事也就很容易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