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越建越多,硬件越来越好,但收藏了很多垃圾,许多东西是走后门凭关系送进去的。现在一些国外美术馆,经常有中国人主动送画,回来就宣传炒作自己。”
“有的人左右逢源,既在体制内拥有权力,又享受市场的好处。但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肯定非一般人士,没错,他正是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吴冠中。
2005年11月,吴冠中先生巨幅水墨画《鹦鹉天堂》在北京保利首届拍卖会上以2750万元的价格落槌。吴冠中却对此“天价”不以为然,他不认为这一幅作品有多好,觉得自己在其上面内心流露得还不够。
吴冠中说:“我现在对拍卖毫无兴趣,拍卖图录也不去看。现在国内的艺术市场有点畸形,人为因素太多,蹿上蹿下的,就像心电图不正常。作品的价值要由时间来验证,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差的,岁月会作出筛选。现在值不值钱无须关心。低了别动摇,高了别太高兴。作为艺术家,他只管把作品留在人间,由后人评说。”
吴冠中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落后”,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社会是不养诗人、画家的,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成长不起来的。
他还说:“怀才就像怀孕。只要怀孕了不怕生不出孩子来,就怕怀不了孕。所以我天天在外面跑,就是希望怀孕。”
2000年前后,清华美院开始招收博士生,最初的导师有吴冠中、张仃dng、袁运甫,还有刚刚回国的陈丹青。吴冠中先生那时候80岁了,由人扶进教室,颤颤巍巍看完墙上十几位考生的作品,毅然说道:我一个都不招。旁人请他给考试作品打个分,他应声说:“最高60分。”
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必修课中,有一门叫画石膏像。吴冠中对此很不屑,他觉得画石膏像这样的课程会把学生的艺术感觉抹杀掉。石膏像是死的,要求画画的人死抠,画得正确,画得像,结果画得越像越没有感觉。
他认为艺术需要错觉,没有错觉就没有艺术。艺术要有想象力,要有饱满的情感。艺术家需要有比常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积累。
吴冠中还认为艺术院校文化课要求太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
而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师,吴冠中照样批评得不留情面:“现在很多大学老师不称职,一定要毫不客气地淘汰。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现在大学都搞综合化,理工科学校都在搞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老师要评职称,学生要拿文凭,都掏钱在刊物上买版面发作品。全世界很多美术家都没有学位、文凭这些头衔,什么艺术硕士、艺术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在吴冠中心中,鲁迅是他精神上的导师。他说——
“中国没有鲁迅,这个国家骨头要软得多。所以我讲过很狂的话,齐白石是大画家,我说过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当然不好比,但我觉得齐白石少几个对于这个国家关系不是很大,但没有鲁迅,这个民族的心态就不行。”
鲁迅的伟大确实如吴冠中先生所言,早在1936年9月5日,鲁迅在《死》这篇文章中就曾告诫自己的后人道:“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但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空头文艺家就是指那些不注重实际经历,一味只知道忸怩造作,凭空弄出一些自欺欺人作品的人,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只习惯以虚伪示人,图名图利,表面看是不要脸,实际上则是骨子里的自卑在作怪罢了。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喜欢在那里凭空造作,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博学之,明辨之,选择其中好的来加以学习,笃行;多见,慎思之,审问之,深入领悟它,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