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跟那些已经陷入围城内无法自拔的朋友聊天时,他们观点里经常会提到一些很相似的东西,比如:“等我日子生活水平提高到一个程度了,我就把父母接到身边,好好孝顺他们”;“到我钱赚够了,立马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去表白自己真正爱的人”;“等哪一天我发财了,我就好好投资孩子的教育,给他最全面的培养”;“功成名就后,我一定会去完成某个夙愿,不负初心”......事实上,说这种话的人,到最后大多都没能如愿以偿,被生活磨去棱角后,在那永无止境的自我催眠中,他们要么自愿自降其格,要么迫使灵性泯灭,以至于到最后自我失真,终生愦愦然,昏昏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生跟做饭很像,却又不一样,做一顿好饭,需要万事俱备,准备周全,而人生并不如此。人生充满意外,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念之间命运陡转,一失足成千古恨等情况比比皆是。很多时候,刻意的未雨绸缪,使心的满足条件后再出发,那个由心转出来的境冥冥中早变了,最初的方向与当下的所行已经与愈离愈远,甚至南辕北辙。有的源于时机已去,悔之晚矣;有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结果空苦奔忙一场;还有的“意识心越重,旅途越痛苦”......
日日新的时光下,与之最相匹配的当然是要一颗时时自新的心。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豫,这个字在篆文有一个“予”,即“舒”(意思为“安适的、徐缓的”,和一个“象”,组合而成,造字本义为:大象从从容,安定,舒和地度步,引申义即为:从容,安定,舒和。
一个人只要心诚意洁,心里真心喜欢,诚心诚意的想去做一件事,这个过程从容,安定,舒和,这事儿就一定能被他做到至善,《中庸》中叫它“安而行之”,——而不是役心刻意的去做,就会做好。
人是新的,随着自己修养的提高,自我的越来越完善,同气相吸,喜欢的东西,敬爱的人,也可以常变,不滞著,不执著。为人处世最自由的境地是不怀目的,不起私心,不自欺欺人,——因为不诚无物,不诚而活,即是白活。活着,能活到止于至善,天心月圆,无非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变则通,明明德下的“一分诚意,一分福气”;一是从心所好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量变生质变,所谓得心应手,熟能生巧是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