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我何以生你?

(2020-07-05 12:43:51)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多少年前,第一次听到“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时,有点当头棒喝的感觉,心里纳罕道,如此简单的一句话竟也能把教育的某些原理说得如此透彻?

后来,当很多早教机构把“赢在起跑线上”当广告语说烂了时,我又不禁对这句话生出几分厌恶来,心里笑想着,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并不能决定什么,后面的旅程依然有很多翻身的机会,并找出一些古今中外那些起跑点很一般,最后却也成了大人物的例子来使力反驳这句话。

到如今,接近十年教学生涯实证下来,加上读彻不少古今中外教育类书籍,我再蓦然回首,偶尔又听到这句话时,幡然发现这句话讲的也并不差。

大凡出类拔萃的孩子,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总能找到几个共同的规律——

他们的父母在做人立德上给他们树立起了真正让他们能心悦诚服的身教榜样这是其一;

其二,他们的父母都很开明,不在孩子身上寄托太多自私的欲望;

第三点:他们的父母大多都知书达理,愿意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愿意俯下身来跟孩子平等对话,愿意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第四点是,这些父母在其孩子很小时,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除了生活上要求孩子尽早独立自理外,还全力创造自由空间让孩子及早学会独立发问,独立思考,独立看书,独立自学,独立判断,独立取舍,独立实践,独立验证,独立反省,独立更新,独立升华......

最后,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用孩子的心去换孩子的心,用孩子的心去呵护孩子的心,用孩子的心去激发孩子的无穷智慧,用孩子的心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来时的路。说到这一点,我忽然想起黄磊教育黄多多的一个例子,黄磊曾用专文记录了这件事——

这是之前写的,写给黄多多小朋友。

窗外的长颈鹿

她的窗外有一只长颈鹿,无论她去到哪里都会要人抱她到窗前,然后她会告诉你——“那儿有一只长颈鹿”。

她两岁时,有一天天气转暖,虽然是二月的北京,却像是四五月的春天,估计是全球变暖吧。不管,反正天气暖,我与妻就带她去了趟动物园。她是第一次看见长颈鹿,从那天起就有了只长颈鹿一直跟随着她。

我也是偶尔发现的,一天我哄她睡午觉,她闹着不要睡,缠在我的身上扭来扭去的,接着就闹着要看长颈鹿。我说这儿没有长颈鹿呀,她说有,我说哪儿呀,她指了指窗口。我把她抱到窗边,撩开窗帘,问她在哪儿?她认真地看了看窗外,然后神秘地说——“你看!”

“在哪儿?”我望向窗外的树。

“在那儿呢!长颈鹿!”

“哇噻——长颈鹿!”我作惊讶状。

“哇噻!”她的口头语。

“好高的长颈鹿呀!”我装模作样。

“长颈鹿——哇噻!”她可没装。

“你喜欢长颈鹿吗?”

“喜欢,它喜欢我吗?”

“它也喜欢你!”我望着她,又望了望窗外那棵合欢树以及树梢后面的那片还算蓝的天。

从那时起,那只长颈鹿就每天跟着她跑来跑去,她去我们的朋友家,那只长颈鹿就站在门外我的车旁边等她,到饭店去吃饭,长颈鹿就在外面吃树叶,要是去了奶奶家的十七楼,长颈鹿就一下子长高到十几米,麦当劳门口的长颈鹿就更是不得了,头顶的鹿角就是个m型。她吃饭时要和窗外的长颈鹿比赛谁吃的快,她睡觉时永远都要先和长颈鹿说声晚安。有的时候她哭闹,你只要提醒她长颈鹿在笑话她,她便立即止住泪水,再用含泪的大眼睛警惕地望望窗外,然后哽咽地说:“长颈鹿,我不哭了。”

每一次她独自站在窗前看长颈鹿时,我都会望着她那个比窗台高半头的小身体,心里猜着这个小身体大脑袋的小女孩究竟看见的是什么?就是一只长颈鹿吗?还是更为奇幻的世界。有自忖着为什么自己看见的只是树,城市,车流以及北京不太蓝的天。再想想,也许我在三两岁时也有只长颈鹿整日跟着我,或许是别的什么也说不定,比如大灰狼,小白兔,小花猫,孙悟空,肉包子,巧克力.......反正一定是有一个什么,甚至好几个什么,可他们都去哪儿啦呀?

将来有一天她长大了,这只长颈鹿会变成别的什么或者还是长颈鹿,然后站在她的小孩儿的窗口,那时她会认得它吗?我要记下来让她别忘了。

......

我想讲的是,一个父母,并不是说让孩子吃饱穿暖,喝好放纵的玩儿好,就称职了,而更多的是真的要好好想想让孩子来到这世上,你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孩子之于父母,父母应该给到孩子什么才算不枉为人父母的本分?只有把这些大问题先想清楚了,才有可能真正的达到,——面对孩子的每一天,都无愧于心。

千年大树的修成,最黄金的时间段永远都是初期固根夯柢那会儿,只要那时候把生命之本育坚实了,后来在风雨兼程的路上自然就能走得更从容无畏。带过的学生从幼儿,到高三,直至成人,所有阶段全覆盖,但教来教去,我觉得这几类人群中,可塑性,可改变性最强的仍然是孩子,而且最好是七岁之前的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此语真的不虚!

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其实并不恰当。马拉松的起点不重要,但人生的起点真的很重要,那是一个人成型的扎根黄金期,其价值绝不是后面那些阶段可以与之相比拟的。我也不否认这世上有一部分少数非凡之人,他的自我成就是在他人生后面阶段完成的,——然而,我看到更多的情况依旧是,绝大多数的非凡人物,都是在小时候就基本确定了他长大后必定非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父母,假如能在孩子七岁之前于其教育上尽人事,那后来无论孩子成与不成,这个父母都能坦然面对,无怍于心。而对于孩子来说,他成长的黄金期父母给了他父母所应该给的,那他即使以后没有什么大创造,只是成为了一个一身正气,普普通通之人,他也会无怨无悔,对父母心怀感恩,并对自己能来这世上走一遭感到值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