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寿自长
孔子说:“仁者寿。”也就是讲,心地纯良,有仁德的人最长寿。汉代董仲舒也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对此补充道:“仁者寿,生理完也。”
所谓“生理”,在古代是指养生之理。如:《鹖冠子·度万》中说:“形神调则生理脩。”三国·魏·嵇康《养生论》里面讲:“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宋·苏轼《问养生》里说:“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有仁德的人,志闲,心安,以此能无忧无惧,危险不来,这样自然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心之大经也”。同时指出“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孙思邈本身就是大德之人,他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在《千金要方》这书的序里,他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
从五行和天人合一学说上来讲,德高寿自高也是有依据的。人的五脏与五德(仁,义,礼,智,信)是一一对应的,五德与人格品质相关,与五脏健康亦密切相关,五德俱全了,人也自然身心舒泰,益寿延年。
唐代著名禅师希迁其养生理念中也多次强调养生重在养德。他说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增长寿命。当今的大数据更是显示:世界上大凡百岁以上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德高望重者。余下少德,甚至缺德的极少数人活得久只是因为侥幸,有的甚至是靠外在支持,天天担惊受怕的苟延残喘过日子。
元代曾世荣有《修德诗》云:“正心德是本,修身善为先。德显济世心,跳于方书间。百姓感其恩,忘死救圣贤。正心修身论,从此万古传。施善则神安,神安则寿延,行恶则心恐,心恐则损寿。”
直到清代,养生家石在基也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性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孟子善养生,又养人格,他是靠“善养吾浩然之气”,
那“至刚至大”,“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是生命之根,自然之本。他不断提升道德涵养,打通天地人的链接,让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最终修得德全,德全自然寿高。
《中庸》里讲道:“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比长寿更高一级的是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这是在讲一个人德只要足够厚实,最后不仅能达到肉体上的长寿,还能抵至精神不灭,寿而无疆的终极生命境界。
既然德如此重要,那一般人该如何去修?《论语》给出的方案是反求诸己,三省吾身,修己安人,正己化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慎独等,老子在《道德经》中也给出了他的方法:
“少私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清静为天下正”,“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