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有人说他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他自己还把自己自诩为“康圣人”。
然而实质上,康有为真的能称得上“康圣人”吗?
先说一个他的小故事——
康有为身上有一个大谎言,就是所谓的“衣带诏”。此衣带诏是光绪会见杨锐时写给杨锐的,上面有“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等语。后来康有为说,是他受此“衣带诏”。他以为诏书上提到的人都已死去,死无对证。
他想不到的是,杨锐被杀后,他的儿子杨庆昶趁扶柩回四川,将这个原真的衣带诏缝到四川举人黄尚毅的衣领中,带回老家,后来拿出来公之于众了。皇帝的手书,是铁证,伪造不了。至此,康有为造假“衣带诏”之事终于大白于天下。但是康有为不仅不认错,反而却逃到海外,以“衣带诏”等事欺世而盗名,敛了很多财。
纵观康有为的一生,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妄人,虚伪奸诈,妻妾成群,还嫖娼,偷窃文物,比这个更严重的,是他的思想激进,不顾及当时的实际情况,强行变法,使得本来已经和慈禧太后关系趋于和谐的光绪,又再次陷入到一个非常尴尬且濒危的境地。
康有为私下里暗自勾结李提摩太,企图建立一个中日英美的合邦,欲杀掉慈禧,慈禧太后发现后,立即囚禁光绪,杀掉了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逃到国外后,积极向华侨募捐,发展自己的公司,投资赚钱,花天酒地,穷奢极欲进行环球旅行,先后娶了6个17岁的小老婆.....
康有为这样的人是典型的名实不副之人,他哪称得上康圣人,简直就是康小人。
觚,这个字在金文有一个代表“牛角”的“角”,和一个表示“舀水盛具”的“瓜”,即“瓢”,两部分组合而成,表示以牛角为瓢舀酒。造字本义:古代乡饮时用来盛酒倒酒的牛角,后引申为“饮酒的器具”。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觚,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考古表明,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孔子那个时代很多周朝初期的礼已经变了样。1999年4月出土于山东省微山县
夏镇
薛庄村东的商代墓葬中,墓中无骨架,陪葬品有青铜觚、爵、鼎等,鼎已残破。觚为青铜质,绿锈,高25.8厘米,喇叭口,腹部凸出,高圈足,素面无纹。
孔子见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还叫它“觚”。对此,孔子很是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徒有虚名,还这样虚伪的用原先的名字称呼它干什么呢。感叹“觚不觚”的另一方面,孔子其实也是在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孔子说:“觚制作得不像觚,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