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先跟大家讲几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秦末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东园 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 吴实和夏黄公
崔广四位著名黄老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但总被拒绝。
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
歌曰: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
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力请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
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
刘盈后来继位,是为汉惠帝。
说到隐士,还有一个故事:
伯夷、叔齐原是孤竹君之二子。武王伐纣,他们扣马而谏;武王灭殷,他们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采薇而食,最后双双饿死于首阳山。古人以他们为高尚守义的典型。东方朔也曾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效法的楷模,“与其随佞而得志,不若从孤竹于首阳”。但是,东方朔后来又认为,伯夷、叔齐远离朝廷,隐居山林,不仅于现实政治丝毫无补,更重要的是他们虽成就了高尚的精神节操,却在生活困顿中双双饿死,没有保全自我的生命,这种“贵心伤身”的处世之方,是不符合《周易》“肥遁无不利”的义理的,也不符合道家的养生之道。他们与那些被戮及生命的人们有何区别?所以,东方朔却直言“首阳为拙”,不取其道。
一个人太过重质,而不注重文,就会显得执着,一根筋,不知变通,难以真正的全己,像上面宁愿贫苦,也要深居山中的商山四皓,贵心伤身的伯夷叔齐,都是如此。
再说相反的另一个极端例子:
清朝名将年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纵。。
在边疆时,蒙古王公和 额驸阿宝
见到年羹尧必须跪拜。在赴京途中,他令直隶总督李维钧、陕西巡抚范时捷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羹尧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羹尧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十一月,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雍正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羹尧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最终,年羹尧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目中无人,年羹尧这就是文大于质了,文大于质,就流于虚伪、浮夸。
在中国古代,总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也是隐士的三种境界。
最低一层的隐士是,看破人生,解甲归田,在深山过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他们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小隐。
中等的隐士,则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依然能修得心境的清宁,这是中隐。
最高超的隐士,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仍可风轻云淡,在染不染,大智若愚,含光处世,出入自由。
范蠡,张良这样的人,曾经就成为过大隐士,他们文质兼得,进退自如,功成名遂,既得善终,也流芳百世。
文质相辅,不偏不倚,《传习录》中也有一个例子——
门人在座,有动止甚矜持者。
先生曰:“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
曰:“矜得太过,如何有弊?”
曰:“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有太直率者。先生曰:“如今讲此学,却外面全不检束,又分心与事为二矣。”
张居正说:“德至于君子,则岂有野与史之弊乎?盖周末文胜,古道尽亡,孔子欲矫其偏而归之正,故其言如此。但当时之君,安于弊政,而不能变更,公卿大夫习于流俗,而不知救正,此周道之所以日衰也。有挽回世道之责者,其念之哉。”孔子那个时候礼乐崩坏,人们都喜欢走极端,要么过于质朴,要么过于文饰,——过于文饰的情况特别严重。孔子觉得这两者皆不可取,全都是偏离了正道的,真正的君子绝不会这样。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饰就容易显得粗野,粗俗,文饰超过了质朴又容易流于虚伪、浮夸,文和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配合恰当,这才能成为这正的君子。”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