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先跟大家讲几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一个马戏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因为这其中一只大象的精彩演出,最是令人拍案叫绝。
有一个少年为了想更近距离地看看大象,特意跑到马戏团的后台,去找大象栖身的地方。找到了大象后,他心中有了一个疑惑,——那大象在一个空旷处,身上只虚搭着一根普通的绳子,却不跑。
这时候,一位驯兽师经过,便问少年人:“你来这里干什么?”少年人好奇地问驯兽师:“师傅,我是来看看大象的。我有一个疑惑,你们只用一根绳子很随便地搭在这个大象身上,难道不怕它逃走吗?”
驯兽师笑回他:“你不了解吧。我们把这头象从小养到大,当它还小时,我们用粗铁链把它锁着,每次它想逃走,只要一挣扎,身上便被铁链勒紧,痛得动弹不得,久而久之,每次它想到用力拉就有痛的经验,最后便放弃了。如今它早已习惯不再挣扎,所以现在我们只需要用一条绳子随便搭在它身上,它就不会跑了。”
类似的小故事还有三个——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将一只沙丁鱼放在一个巨大的水池中,不给它吃东西。让它饿了几天后,心理学家在水池的中间隔上一个透明的玻璃钢板,再在水池的另一边放入非常多的小鱼,这时沙丁鱼看到食物后非常的兴奋,于是就使足全身的力气冲过去“进食”,随着一声巨响,沙丁鱼被玻璃板撞得眼冒金星,这样一次又一次冲撞无果,直到受伤流血,沙丁鱼就不再进攻了,慢慢的停了下来,沉到了水池底下。
这时,心理学家将玻璃钢板拿掉,好让对面的小鱼能游过来,此时的沙丁鱼还在水底一动不动,对面的小鱼排除了障碍后游到了水池的这一边,它们四处玩耍,全然不知有危险,有的甚至游到了沙丁鱼的嘴边,此时此刻,沙丁鱼只要一张嘴就可以吃到这些美味的食物,就可以补充所有的体力消耗,就可以让自己不至于饿死。然而,此时的沙丁鱼却偏偏出人意料的一直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态。几天过去了,心理学家在水池中放入更多的小鱼,沙丁鱼依旧没有张开嘴巴,甚至闭上了眼睛,最后,就这样饿死了。
心理学家还做过另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起跳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是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之后,心理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时跳蚤跳的没那么高了,因为有了玻璃罩,每碰到一次玻璃罩,它就会非常疼痛,连续跳了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的高度。接下来心理学家逐渐降低了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在碰壁后,也跟着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心理学家用了一个几乎要贴近桌面的玻璃罩,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起来了,只能是爬行。过了不久,心理学家把玻璃罩彻底移开,再拍桌子,跳蚤却不会跳了,变成“爬蚤”了。
这个跳蚤,“玻璃罩”虽然被取掉,但它早已经撞怕了,或者已习惯了妥协,也就不再能跳上新的高度了。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玻璃罩的高度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玻璃罩的高度是他无法逾越的了。
想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新高度,其实也不难,只需拿一根小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它的周边,或是在它周边制造出一个能威胁到它生命的险情,它即能立马发挥出它原有的巨大潜能。
最后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时间一长,它以为自己也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起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以上这些现象,无不在说明,很多人之所以平庸一生,就在于他喜欢给自己设限,悲观的自认为自己只能怎样,只能如何,其实这是极荒谬的一种心理状态。天生人,给到每个人的生命潜能本都是不相上下的,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从不自我设限,从来都是在不断更新自己,反省自己,立起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升华自己的,他们内心里深信一切皆有可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足信自己,境自然随心转,世界就如掌中物一样容易驾驭,奇迹时时都会发生。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也曾记载过这样一个事——
嘉靖元年,一位泰州的商人来到了王守仁的家,和王守仁比起来,他只是个无名小卒,但奇怪的是,他却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为这位仁兄的打扮实在惊人,据史料记载,他穿着奇装异服,戴着一顶纸糊的帽子,手里还拿着笏板,放在今天这打扮也不出奇,但在当时,就算是引领时代潮流了。
他就穿着这一身去见了王守仁,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他狂放的外表后面,其实隐藏着另一个目的,然而他没有能够骗过王守仁。
王守仁友善的接待了这个人,与他讨论问题,招待他吃饭,他对王守仁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便想拜入门下,王守仁答应了。
不久之后,他又换上了那套行头,准备出去游历讲学。
王守仁突然叫住了他,一改往日笑颜,极为冷淡的问他,为何要这种打扮。
他回答依然是老一套,什么破除理学陋规,讲求心学真义之类。
王守仁静静地听他说完,只用一句话就揭穿了他的伪装:“你只不过是想出名而已。”
眼见花招被拆穿,也不好呆下去了,他拿出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尊严,向王守仁告别,准备回家。
王守仁却叫住了他,对他说,他仍然是自己的学生,可以继
续留在这里,而且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此人终于明白,所谓家世和出身,从来都不在王守仁的考虑范围之内,先生要做的,只是无私的传道授业而已。
他卸下了自己的所有伪装,庄重的向王守仁跪拜行礼,就此洗心革面,一心向学。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做王艮,他后来成为了王守仁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还独自开山立门,创建了泰州学派。
最好的老师都能做到如孔子那般,不愤不启,不悱fi不发,同时,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冉求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孔子以学走路为喻对他进行开导。孔子吿诉他,一个人说自己搞不好学习,并非是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路未走完,自己懈怠了,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自己给自己设了限而已。
老子说,自胜者强,这世上,唯有敢于不断更新自己,深化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给自己设限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是我的能力不够。”孔子说:“力不足的人,往往是事情尚未完成,就停止不做了。而如今,事情未完,你却画地为牢,自我设限,不肯前进。”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