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武王即位后的第四年春天,发动了空前的灭商战争。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大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也率兵前来助战,武王便在盟津举行了誓师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姬发左手执掌象征军队指挥权的黄钺,右手握着用以发号施令的牦尾杖,在吕尚和叔旦的护卫下登上土坛,向全体将士们发表了被后人称为《牧誓》的著名誓词:
诸位友邦君长和将士们,殷纣荒废国政,不敬神道,离弃同胞,肆暴百姓,天怒人怨。现在,上天命令我向殷国行使惩罚。众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要像虎那样威武、如熊一般雄壮地去战斗。一定要全力以赴,将士们!
誓师典礼结束后,武王便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双方军队就在牧野附近摆开了阵势进行决战。
纣王认为自己有军马70万,周军只有5万,周军这简直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可他哪知武王的军队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之师,作战勇敢顽强,而他那70万大军中,一多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捉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尽了纣王的压迫和虐待,对纣王恨之入骨,又有谁肯为他卖命。所以两军刚一交锋,奴隶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投降,配合周军攻打商军,纣王所谓的70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姜尚便指挥周军,乘胜追去,一直追到朝歌。
这个故事说明,仁德才是人心所向,谁有仁德,百姓就会跟着谁干,有仁德的人总是不缺追随者的。
类似的故事还有:
4000多年前,舜在历山耕种,由于他的礼让和仁德,吸引了很多百姓前来跟他做邻居,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也就是说,舜住在那里的第一年,那个地方即形成了村落,第二年就扩展成了乡镇,第三年更是直接形成了一个大都市。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德行感召力之大。
还有,1800多年前,张飞、关羽初见刘备,也是被刘备不凡的气质、救国救民的志向和仁义宽厚的品德所吸引,与他结拜兄弟,最后跟刘备一起建立了蜀国。
我们古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同道合的人、德行相似的人,很容易就会聚集在一起,互为知己,所以从不孤单。
这又好比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同理,以德立身的人,也会像太阳一样,他给人带来无限的光明和温暖,自然就不缺仰慕他,愿意与他同行的人。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孤单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品格类似,修养跟他不相上下的人来和他作伴。”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