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后别的没学会,倒是被尘网中强大的不良惯性给带偏了,比如他开始觉得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得更快的是找关系,广交权贵。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些快捷好处的同时,孩子也感受到了“求于人,必为人所制”的定律带给他的捆绑和束缚,为了维持那种利交的关系,孩子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一些形式上,虚荣上,即使心不情愿也要逢场作戏的使心工作,有时候仔细算来,都觉得得不偿失,这样下去,对人没了真正的信任,身边也没了肝胆相照的朋友,自己本身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提升,以此他就禁不住问父亲,到底怎样收获功名才是最轻松的,父亲没有多说废话,直接道:“《吕氏春秋·由道》篇中就说到这个问题:
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
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用今天的话说,即,——善于钓鱼的人,能把鱼从十仞深的水下钓上来,这是由于钓饵香美的缘故;善于射猎的人,能把鸟从百仞高的空中射下来,这是由于弓好的缘故;
善于做君主的人能够使语言、习俗各不相同的各类归顺他,这是由于恩德深厚的缘故。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把心思放在归顺者身上,而是致力于修己以顺带营造让人们愿意归顺的条件。
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你有没有发现,这里面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喜怒哀乐,日常往来,其实根本都一样,就是重点永远都在诚意,修己,正身,自胜上,但凡你愿意彻底沉下来,十年磨一剑的在这向内的方面用力,到有一天你用在自身上的功夫达到一个界点时,拔剑出鞘,自当一鸣惊人,这时候你吸引来的也全是跟你一样让你感觉‘同心之言,其嗅如兰’的人。相反,假如你总在向外求,一生都在那些舍本逐末的事上下功夫,那即使你辛劳一生,忙碌一生,围绕在你身旁的也不过是一批跟你一样糊涂到顶的人,你们都是白活一场,不仅没有人会尊敬你,同情你,到头来,别人还会笑话你,笑你的一生全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