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日一则,听故事,轻松学《论语》,什么是“学而时习之”?

(2020-02-02 19:31:21)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论语·学而篇》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天我先给大家讲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里面一个相关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这说明什么?说明的正是没有练习过的“学”,都是白学,没有与行合一的知都不是真知。拿战争来说,如果以战止战,正义的战争是为了让更多人幸福的话,那打输了,将领本当痛苦惭愧,而赢了虽说不上十分愉悦(毕竟有伤亡),但至少也是欣慰的。赵括属于前一种,赵奢则是后一种。

陆游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孔子道:“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以前我对人,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到他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实际所为。”)这无不是在说,实践,实干才是检验别人,也是提升自己最有效的途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更是直接阐明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就是说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真正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样的剑才是真正的好剑)。

要学真正把一种技艺学到炉火纯青,绝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做个高明的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学了之后不强加练习是绝对不行的。

《道德经》中,老子讲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等人听了大的道理,砥砺去实行;中等人听了大的道理,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大的道理,一笑而过罢了。

一般人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劳神费力的苦事,常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话来激励自己苦读,而《论语》开篇却说学了然后多加练习,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源于学了然后再练习,这本身就是一个知行合一,明明德的过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若学习只为满足他人(父母、学校等)要求,而非出自一个人自身修身上的自省自觉,自我完善上的自发自进,自我圆融的自新自化,则他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是痛苦的,反之,则自然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喜悦感。就如婴儿学步,即使多次跌到,也不以为痛,一旦能独立行走时,则也欢喜异常。但是,假如大人光只口头上教给孩子怎么学走路,而不让它实践练习,那他就会觉得这事儿枯燥,没意思,然而,一旦让他亲自体验,他便能在练习中,一次次的站起来又跌到中,觉得走路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因为他能从其中获得不少乐趣,这乐趣中有自我精进,自我完善的乐趣,也有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乐趣。还有,学习哟一部分是源于对未知事物,未知体验的好奇心,好奇探新,本身就其乐无穷。

“习”这个字,从它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上边是个鸟的翅膀图案,下边是个“太阳”的样子,合起来即是“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的意思。这是“习”的本身义,初始义,繁体字的“習”正是上面一“羽”,下面一“白”。

《说文解字》里也说:“习,数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的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里虽然极为少用,但在古代汉语中却可以找到很多。如《礼记·月令》中有句“鹰乃学习”的话,意思是小鹰就要练习飞翔了。这里的“习”是指练习飞翔,这里的“学习”一词的含义却与今天“学习”一词的含义完全不同。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诗中有“习习笼中鸟,举翮(g)触四隅”两句,意谓“飞来飞去的笼中鸟,一动翅膀就碰到了(鸟笼的)每个角落”。这里的“习习”正是“飞来飞去”的意思。

讲到此,我们对《论语》第一句的含义就可以完全清楚明白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学了,然后能将所学的反复练习,反复熟悉,并能于生活中将其包含的道理轻松躬行实践出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很让人感到喜悦的事吗?好,最后我们再来读一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