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学科本也是应没有永恒答案的,但既然多数人相信有这一套,那就让相信这一套的人去信就好了。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人文学科是绝对没有正确答案和标准答案可言的,也绝对完全无法寻求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幸亏,如今还是有一部分玄达之士在尊重这一点的。文科里,于学习中感悟美,思辨,独立思考,澄明自性的过程就是最大的享受,这个过程中,人收获的是美的素养,是大智慧迸出的欢喜感,是思维自由畅想的至乐之趣。
《易》中说:“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学科,需要各人去深会,去化解,去更新,去全己,去借古开今,最后达到的,归根结底还是帮助人完善他自身的人格,提升他自身的修养。
教学时,也许只有在欣赏,审问,慎思,明辨中,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课上的无限曼妙。
教了这新的一批孩子一个多月之后,到现在我看到有几个孩子已略微露出了一点疲乏之态,或许是我的上课方式更新速度太慢,讲的故事不够扣人心悬,声情并茂,以至于他们无法在课堂上乐而忘我,以至于他们产生不了多少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超越自我的激情与兴奋。
这个方面,是时候该好好反省自己了!
上次读到一文章,里面说到汪曾祺评论褚时健的话,其中有提到:
作家汪曾祺采访褚时健之后曾经感慨,“我是一向不大承认什么‘企业家’,以为企业管理只是‘形而下’的东西。自识得褚时健,觉得坐在我身边侃侃而谈的人,确实是一位企业家……他掌握了企业管理中的某种规律,某种带有哲理性的东西。”
说起褚时健,我又想到了他的几句“大道至简”的话,“我这一生最憎恶浪费了,我做企业就是向浪费要产能”,“我不是什么天才,也不唱高调,一世为人,我追求完美和卓越,遵循实事求是”,“沾着手的事就要干好”......有时候,我总觉得我时间不够用,其实,细想下去,我的问题还是在于我没找到跟时间,跟自己至和至顺相处的方法,以至于让时间和精力浪费得过多。教学上,我还有所杂念,不够完全沉下来(去好好反思,研究,调整细节),我还不够有那种“沾着手的事就要干好”的大魄力,大决心,大热爱,大信仰。
我得学会给自己更好更充分的教学准备,给孩子更多更好的发问机会,给课堂上每个人更辽阔更舒展一些的思考问题的空间;讲出的东西再情真意切一些,深入趣出一些,与时俱进一些,随境应变一些,更贴近孩子本性,贴近孩子心理一些,内容再丰富多彩,尽善尽美一些吧。
孩子们,我真心愿意每一次都把自己归零,真心愿意每一次都跟你们一道如初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