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QfIK1RmOePykYSITQgibSFTPMFNPljfo1SE5AQXYu1uJNIQY74t1nFMicccEAqMZJWDLPCCR25iaYEFIYUibCJknQ/640?wx_fmt=jpeg
《论语学而》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导语:什么是朋?
朋,其字从二月。最早“朋”是象征着“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后拓展为一连串的贝朋之义。青铜器铭文中,即出现过“贝五朋”,朋最初是一种货币衡量单位。《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周易》坤卦里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都是此义。
随着时代的演变,“朋”的字义跟着发生了重大变化,周以后,“朋”在私塾与教学等应用场景中就有了它新的含义,如一同学习的人也叫“朋”。
后来,汉字中凡是用“月”做部首的字,大都与两类东西有关:一类是月亮,比如:明、朔、望、朗;还有一类与“肉身”(篆文中月和肉很像)有关,如肺、腑、肘、胆;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跟船有关(月由舟变化而来),如“朕”,只是这一类并不多见。
“朋”字中的“二肉相并”表示“并肩而行”,或是“同一师门下”之义。引申开来,许慎说“同学曰朋”,孔颖达说“同门曰朋”。
朋和友在一开始是有区别的,至少“朋”没有“友”的涵盖范围宽,也没有友代表的情感深,但自从孔子在论语中将他们合用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区别就不大了,朋友这一词后来就成了一偏向“友”之意义的递进式习惯用词。
一
那友又是什么?
友,其字从二又,“又”指右手,一双并排的手指着同一个去处,即像兄弟,一家人一样,一路同行,相互协助,他们大的理想,大的方向都相同,所以“同志为友”,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友”。《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最好的夫妻一定是一对知心的朋友,像乐器中的琴瑟一般,气相同,志趣亦属同类,生活才可和谐。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辟,友柔,友佞,损矣。”有益的友有三种,有害的友有三种。正直的友,诚信的友,知识广博的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孟子.万章》亦有:“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不倚仗年纪大,不仗恃地位高,不倚仗家里富贵来交友。交友时,是因为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倚仗的念头。
“友”本该是人间何其伟大,何其真实,和其干净,何其纯粹的一种情感!现代人的“友”,说得赤裸一些,就是带有目的的利用,夫妻是如此,各种人际关系更是如此。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QfIK1RmOePykYSITQgibSFTPMFNPljfoib4qqB1z7AoHe9OZWZqiaUBsxFGVYpQ0Sg7NQwMQhrFiciaVgdgwkZOr2A/640?wx_fmt=jpeg
二
有朋自远方来,何以乐?
现代之人,朋友来了,一般都是表面乐,实则心里不顺,怨言一大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你来了,我还要刻意伺候你,跟你搞客套,抖心机,役性敷衍,我无法按照我一个人时的那种自然状态去面对你,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即莫过于此。
且看历史上几对真朋友
故事一:羊左舍命之交
《列士传》原文:“六国时,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贤,俱往仕,至梁山,逢雪,粮尽,度不两全,遂并粮与角哀。角哀至楚,楚用为上卿,后来收葬伯桃。”
刘关张结拜之初,就是源于对此二人的崇敬。他们崇敬的不是别的,而是敬羊角哀与左伯桃他们身上那种敢于为对方连命都不顾的凛然浩然,高情大义,至圣至洁。
同类的还有《世说新语》载荀巨伯远看望病中友人的故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故事二:鸡黍之交
一顿平常的鸡黍之食造就一段超越今生的友情。
《后汉书独行列传》原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徵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
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生友固是稀少,范式与张邵居然达到了死友的境界,一生只要遇到一个这样的朋友,夫复何求!
故事三:管鲍之交
《史记管晏列传》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鲍之交,交的不只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格局,格量上的光芒。
故事四:灵犀之交
时公元809年,即唐元和四年,元稹自外返回兴元府途中,到达川陕驿路的终点汉川驿时,因当晚梦到好友白居易,随兴便写下了一首诗,诗前有他的自注:“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元稹作的这首诗叫《梁州梦》,诗云: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让人感到诡异的是,此时正在长安的白居易真的在跟杓直一同游曲江、慈恩寺,旅游时因触景生情,白居易也思念起了远在他乡旅途的好友元稹,于是也即兴写下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
白居易冥冥中言中了元稹应该到了梁州(即唐时兴元府),元稹冥冥中说准了白居易正在与友人游曲江、慈恩寺。梦魂相随,千里神交,诗与本事完全“合若符契”,传奇故事也不过如此吧。
这一真实典故对后世通俗文学影响甚大,《牡丹亭》的“惊梦”,蒲松龄的《三梦记》,《红楼梦》的诸多幻境,都不乏同类情节。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天各一方。某一天,白居易做了一个梦,梦到好友元稹,于是次日早起,即挥笔一书“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通州与湓水,相隔万里,却割不断他们之间厚重的友谊,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后,白居易也要第一时间去问问那头的朋友,是否安好。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好友元稹读到白居易的诗,想到俩人现实中不能见,只能在梦里相见,不胜惆怅,然而,更令元稹惭愧不已,伤心欲绝的还在后面,——这两天自己病了,精神错乱,居然梦到的都是一些闲人杂人,没能梦到君!
元稹生平和白居易最后一次相见是在洛阳,从越州回京师的途中,元稹去看望了闲居在东都的白居易,临别时,他写下《过东都别乐天二首》: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
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
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元稹此时是否有某种不详的预感,不得而知,反正离别时他那“吟罢涕零,执手而去,私揣其故,中心惕然”的伤感画面应该不难想象。果然这之后不久,元稹即在武昌暴病而死。
白居易闻之,悲天恸地,在给好友的祭文中,最后一部分他这样写道:
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呜呼微之!六十衰翁,灰心血泪,引酒再奠,抚棺一呼。《佛经》云:“凡有业结,无非因集。”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呜呼微之!言尽於此。尚飨。
暮年的白居易有很多次又梦见了好友元稹,如《梦微之》之诗,极尽悲切: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修香山寺记》一文中,他还盼着来生能再和元稹续今生灵犀之情:
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
此二人友情之真,怎一“可叹,可敬”了得!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QfIK1RmOePykYSITQgibSFTPMFNPljfoss9erxzjT1IWodlLfZWicXEJ9h6soicl24uu1mQ3ibYbMNEJKgBbicPBzg/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QfIK1RmOeOGqeSOHu7YiczhLQu65ynqMG1zUAPhuicYoBxDAKvuSm34iaBMUiaBX8teEicEIlg0opicogY7IMCy9spw/640?wx_fmt=jpeg
保存或产按二维码 关注“读原著”公众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