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原著之读书必先识字《论语》笔记概论(二)

(2018-04-22 21:28:42)
标签:

读原著

读书必先识字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oQfIK1RmOeNibAGdiarCatsgNcjASiaQF4ibJENmQHFILOfTsRe29ic6hOZupdSegeSJ45LXIPFNE2pcK8w4MqAV9qA/0?wx_fmt=gif




  

     

  书名何以为《论语》,主要原因离不开两点

 




  一: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的说法。用《文选辩命论》注解中引用傅子的话来说,就是: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二:



从字面上解释也可以这么说,《论语》是一本重在讲人伦的书。

 




 

仑:从亼(亼字又从入从一,象三合之形,古时通“集”字)从册。聚集亼册必依其次第,求其纹理。汉字中凡是有“仑”在的地方,都与“次序,条理,类别,秩序”等含义有关。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说完书名后,进入正题,下面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句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导语






   

《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领域内从没有标准答案,在博大精深的汉字,汉语王国里,这句话的分量更是显然。一万个人读《论语》,自可有一万种解释,华夏文明本身即是一种自带强大自我内化,持续更新,无限发散,融合,开放的强大生命力的文明,这绝对是世界上其他文明所望尘莫及的。 

 




   

一句简单的古文,怎样去读,关键还是要看怎样去识别其中最个体的字,词。一字,一词本来就多义,随着语境的改变,组合的不同,自然会衍生出无以数计的解读。这些解读无所谓对与错,是与非,只要是发舒,发省于读者本人内心的,对他来说,就是好的。

 




  

“读书必先识字”,这铿锵之音一直都回荡在我们文化基因的深处。明代大儒,文字学家赵谦说:“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先读书,读书必先识字。”

 




  早在《汉书

·艺文志》中,就有上古文字学的相关记录:“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

这里面所讲的“六书”,指的就是文字学,古汉语学。

 




  

以前第一次听说“当今大学中文系博士的文化修养远不及古时候小学生的水平”这个论断时,还有点不敢相信,后来略微读了几本书后,才发现此言真的不虚。最明显的就是,今人与古人的底子,即入门夯基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拉开了天高地远的距离。他们入学之初学的是文字学,而我们死记硬背的则是肤浅得不能再肤浅的拼音!他们学文字的同时,通读的是国学经典,而我们却一面咀嚼这无聊的拼音,一面大读那些矫揉造作的近现代白话文。

《说文解字》中最基本的汉字五百四十部首之来历,含义,我们的教育可曾重视过?

汉语训诂学,音韵学,我们的教育可曾有过它的影子?

有人抗议说,现在课本里不是也有几首唐诗宋词吗?说实话,唐诗宋词相对于《诗经》,《楚辞》来说,那差距绝不是接上几条街就能够上的。


  

  

《诗经》能教给人什么?孔子一言以以蔽之:“思无邪。”学习《诗经》,最直接的就是促使人保全住人身上本存的那份最为珍贵的纯真天性啊!纯真的天性——这该是人身上何其伟大,何其无价,何其根本的东西!

 




   

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有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那样的浅薄,浮躁,做作,弄得人长大后都向着“浅薄,浮躁,做作”这条路上发展。

 




   

画家陈丹青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当教授时批改那些所谓优秀学生的毕业作品时,想死的心都有。那些学生画画的技巧确实有,有的甚至比著名画家都高,但那些作品只有术,没有道,徒有躯壳,毫无灵魂。

 

  

我每次看小学,中学考试卷上选的那些阅读文,以及学生们写的考场作文时,也很是恶心到想吐。真正好的文章是不会被用来考试的,因为它纯粹得没有心机,没有题目可出。经常用来考学生的那类文章要么疑点重重,步步惊心,四处设伏,要么抖机灵,套路多,布局深。到最后,这类文章也成了学生们竞相模仿的榜样,学生们作出来的文大多也莫不如此。什么是“逼良为娼”的教育?这就是“逼良为娼”的教育。

 




   ......

 





 

南宋的史学家夹漈先生(即郑樵)在《通志.六书略.六书序》中说:“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小学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圣人之道,惟藉六经。六经之作,惟藉文言。文言之本,在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

宋末元初的戴侗更是直言:“主于以六书明字义。谓字义明则贯通群籍,理无不明。”

  

 

明朝时,连医家的缪希雍在《祝医五则》中都坦言道:“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

  

 

近代的俞大维于《怀念陈寅恪先生》一书中说:“关于国学方面,他(陈寅恪)常说:‘读书须先识字。’因是他幼年对于《说文》与高邮王氏父子训诂之学,曾用过一番苦功。”

 

 

陈寅恪是谁?与其这样问,倒不如直接问他是一个怎样的学问家和教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学问,和教育事业是这样一个境界:“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QfIK1RmOeNibAGdiarCatsgNcjASiaQF4ibBF6DUTUuEOG3oH17kgHlKicdicI3ceW5lp5pVZfWLp9Libypnd5bMsfDQ/0?wx_fmt=jpe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QfIK1RmOeOGqeSOHu7YiczhLQu65ynqMG1zUAPhuicYoBxDAKvuSm34iaBMUiaBX8teEicEIlg0opicogY7IMCy9spw/0?wx_fmt=jpeg

保存或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