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趁年华正好

(2017-11-16 21:48:01)
标签:

杂谈


     一个食品袋,不同的人打开后所呈现出的样貌是如此的五花八门,长久以来,这一微观之象无不在带给我启示,使我受益匪浅。
   食,色,性也。在食与色面前,人的表现是最能体现出他的习性和修养的。
    比如,将一袋袋糖分发给一群孩子,那种猴急一类的孩子往往是不循物理地粗暴地用力蛮扯,使劲狠撕,或是用嘴猛咬,最终,这一类孩子手中的食品包装袋简直不成个型,有的糖甚至也因此散落在了地上(第一时间捡起来照样吃)。这类孩子不论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种外放,漂浮的姿态,久而久之,其底子自然会如没有根的浮萍一样,摇摆不定,难以葆光,难以神全,难以气聚。
     本来,以孩子的眼光看这个花花色色的世界,世界是会被看得最赤裸,最不藏的,最无情的,会被洗去一切铅华,复归到它最原生态的初貌的。成人标准里的“美女”在一个没受到污染的孩子眼里看来,绝对是属于丑得要命的那一种。记得有一次看《爸爸去哪儿》,里面有一个一滑而过的镜头,是其中一孩子指着马路上一位浓妆矫情之女子,直言道:“这个女人真丑!”孩子也许没有美的概念,但他骨子里就知道“假是丑的,伪是丑的”。还有一次是我在一公交车上,见到一个小女孩倏然指着刚上车的另一个比她更小的小男孩,向她妈妈说道:“那小弟弟好可爱啊!”不必多言,这一舒然的赞叹一定是那小女孩身上打一出生起即自带的某种直觉引导她道出的,那直觉背后应是:“天真是可爱的,朴素是可爱的。”又有一次,是多年前小侄子去我那住处玩儿,看到我那宽敞明亮,有竹,有兰,有牵牛花的大阳台的那一刻,他不禁兴奋地大喊道:“好美啊!”也许他不知道美是什么,但他天生就能感知“自然是美的”。
      人生之初也跟开一个食品袋有很大的相似处,望上去都是一个个不吸引人注意的毫枝末节,实则全能微中见远。食品袋只有开一次的机会,正同很多类的人生轨迹是不可逆的如出一辙。等孩子们长大后要自己独立生活时,他们仍然得面对一些日常中诸如“开盐袋”一类的琐事。一袋盐,初次开的口子没开好,这袋盐后面的打理过程就不可能打理得顺心。口子开小了,或是没开在恰到好处的位置,盐便倒不出来,口子开大了,或是弄得太开,既容易导致一次倒得过多,又会破坏它的密封性。大厨,一般来说是用不着盐罐子的(避免二次污染),一袋盐到了他们手中,便有如肉到了庖丁刀下,随其运化,奇顺无比。他们往往直接轻提盐袋,于正火热的菜锅上方轻然一挥,一切即水到渠成。这前提当然是,他们的盐袋之口是开得极好的。
    一开始就把口开好,好比初级教育里面的“童蒙养正”,始正自然意诚,基正自然天下平。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愈走愈茫然,那“其积必有源”,正与“一个家道将兴,其积必有源”是一样的道理。一人之基若一直随波漂浮,不夯实,不笃定,那他一生自然处处碰壁,处处受伤,也许到最后,某些苦难或许也可将他打醒,但这俨然已属下一等的生命历程了(一番本可完全事先避免的瞎折腾)。到那时,他们徒有感叹:“早知今日来之如此不易,何不当初及时正性于萌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这个双十一
后一篇:孝何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