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第三次读完《围城》了,每一回都有不同的强烈感受,而且每次读起来都很会心,或许这就是经典小说异于市侩网文最明显的地方。
如果真敬爱一部作品,那对这部作品也该有一个不偏不倚的全面认识,《围城》唯一的缺陷我个人觉得是其语言上受西学影响过重,逻辑严谨,文思缜密,却缺少中国文艺独有的那种韵味悠长,不够自然,平淡中的惊奇比较少,有些措辞雕琢的痕迹明显了些,其他的则没得说。
初次捧起还是在大学校园图书馆的时候,于阅览室书桌上第一眼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爱不释手的感觉,只可惜我当时没有用心将其看完,跟《红楼梦》一样,第一遍总觉得其有些深。《围城》并不深,我没看完,如今思索起来,主要还是源于那时的我仍处在爱情的泥潭中,方鸿渐身上我的影子并不是那么明显,到多年后出了社会第二次捧起时,我发现方鸿渐简直就是另一个我。再到此刻,我觉得《围城》中蕴含的东西远远超过我原先想象,它含蓄而博大。人生每个不同的时期去读它,都会产生源源不断之新体悟,这背后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一本好书所独有的无穷魅力。
我眼下这个时期跟钱鍾书创作《围城》时的年纪相仿,可以说是一种刚刚好地平读。爱情的围城我虽没有完全跨越,至少我有了不妥协,不将就的胆量,至于职业的围城,我现在仍带有一部分方鸿渐身上的迷惘——有些寄托于外界的协助或某些巧合的天时嬗变。下一次再读《围城》时,也许早通透了,哈哈。
文末那个老钟的讽刺意味深长,人生很多东西确实不好预料,钟敲的是五小时以前,而当下却已在五小时以后,五小时以前是那样预想的,五小时以后却是又这般模样。
“摒弃一切希望吧,你们这些进来的人!”,这是方鸿渐旅行途中瞧见一个高大的古门后,穿过去,望见里面却是一片一无所有的废墟时所发出的感叹。
五小时以前他憧憬着回家后怎样哄生气的妻子,妻子也憧憬着等他回来时惊喜地告诉他,自己已为他谋了一个工作新路子,这正如同方鸿渐旅途中初看到那高大之门时场景,门这么漂亮,想必里面的景色肯定不错。然而,一回来之后各种意料之外的事件完全打乱了他们原初预想的节奏,结果更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一架吵得他们的婚姻直接亮起了红灯,谁说漂亮的大门后一定会是美丽的风景,也许是一片荒凉。心里有落差是因为心里先起了一扇美美的门——即围城,即寄望,进门后发现与所想迥然大异,难免心里起伏。假如一开始一无所为,任其自然,或遇到门视而不见,或见到门不起希冀,不羡慕嫉妒恨,那到最后定也不会大喜大悲。但这是达观之人才有的豁怀,一般人间烟火之辈哪能如此通透,他们不守分(向外驰求,魂不守舍),不知足(吃在碗里,盯在锅里),不清静(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心里自然会生起一道道五花八样无形的门,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无不在这些无尽头的门里门外,进进出出中被打磨消耗得体无完肤,直到有一天,跳出局外,发现这人生诸多的门原来都是自招自引自起自立的时,已经迟了——人生大好年华里储存的精气神早已蓦然被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