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我《泉城晨话》第510期
(2025-10-31 10:33:16)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编辑说我《泉城晨话》第510期
杨延斌
在济南丽山国际·槿椿泺园举办的《泉城晨话》刊发500期、暨精选本出版分享座谈会上,济南文墨传媒主编赵庆君如是说:
我与杨老师的交集始于2023年9月。我想从出版编辑的视角,分享几点与杨老师合作的体会。
一、初识杨老师,他对学习的热忱与对意见的包容让我记忆犹新。这种品质,在他《泉城晨话》一书倒数第二篇《感恩读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中写道:“回看以往,所有的赞扬都在我耳边随风飘逝,所有的真诚批评和建议,都被我牢牢地留存在心底。我真诚感谢给我指出过错的人,哪怕只指出过一个标点符号用错的人,我都永远心存感恩。在我心里,愿意给我指出错误的人,就像医生诊病不用挂号,是一种无私高尚行为。”
其实校对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我从事出版20余年,发现即便像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这样的权威机构,也难免出现书名、政治术语乃至作者名字的差错。而杨老师主动汲取校对知识的态度,恰好体现了他对作品、对读者的敬畏。
我举个反面例子。2023年10月,有位作者委托我出版长篇小说,收到书后,因文学博士指出五六个错字而不满。我向她解释,出版规定差错率允许万分之一,若真五六个错字已属优秀水准,但她坚持认为之前在杭州某文化公司出版的书“零差错”。后来我用一下午时间,在她那本240多页的散文诗歌集中,标记出244处错漏,从序言的错字到正文的格式问题无一遗漏,她书中的错误非常严重,第二章的书眉全部错印成了第三章的题目。当我把这些问题拍照发给她后,她才沉默不语。同时我问了她,那五六个错字是啥字,结果也是那个文学博士能力所限,是自己犯了错误,比如书中的“缥缈”,他以为是“飘渺”。这件事也印证了:作者与出版人对书稿的视角不同,长期深耕行业的人对差错往往更敏感,而杨老师的谦逊,正是避开这类问题的关键……
二、《泉城晨话》在我眼中,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部“滚烫的生活手记”“鲜活的民间画卷”。杨老师的文字接地气、有温度,读者能从文中读到实用的偏方常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但也正因这份“接地气”,出版过
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挑战。
图书出版有严格的审核标准,许多贴近现实的内容,会因意识形态、广告嫌疑、医学界定等限制难以呈现。也正因如
此,《泉城晨话》最终呈现的内容,更显珍贵——它在合规范围内,最大程度保留了生活的本真。
三、在我看来,人与人合作的基石是“诚信”,杨老师便是这样一位重承诺、守信誉的人。图书出版合同对他而言,
不仅是法律文件,更是对合作的郑重约定;即便只是口头答复,他也会当作承诺认真履行。反观行业内,有些合作方将合同视作“废纸”,遇到问题便推诿扯皮。但与杨老师合作的过程中,从内容打磨到出版流程,他始终按约定推进,从未有过拖延或敷衍。这种“一字千斤”的诚信态度,让整个出版过程格外顺畅,也让我对他多了一份敬佩。
四、 500期座谈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勤奋。这份勤奋,不仅是对文字的热爱,更是对读者的负责。在快节
奏的当下,能沉下心来专注创作,用笔墨记录生活、传递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坚守。
而这种“勤奋成就生活之美”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太白文艺出版社
井良俊
欣闻杨延斌老师《泉城晨话》专栏迎来500期,并将于本周六举办新书分享座谈会,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亲历了书稿从雏形到付梓的全流程,深知这背后凝聚的心血与不易,也为杨老师辛苦耕耘数载终有累累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此谨代表太白文艺出版社,向杨老师致以诚挚的祝贺!
虽未能与杨老师谋面,但他身上那份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从杨老师身上,我深切体悟到古人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作为20世纪50年代生人,杨老师自小经历的困苦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可就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老师却立下了一个成为作家的志向,并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努力。尽管也曾遭人讥讽,不被人看好,但杨老师始终对文学心怀热爱,不待扬鞭自奋蹄,把别人休闲消遣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思考与写作上,终于成功跻身作家之列。杨老师用行动和一篇篇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诠释了什么是“自强不息”。
更令人钦佩的是,杨老师的身上还闪耀着诗人王勃笔下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豪情与担当。虽然即将步入古稀之年,但杨老师仍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稿,为百姓抒心声、为生活写百态,如今已迎来第500期。按照每期2000字保守计算,总字数已达100余万字。很难想象,这样庞大的创作体量,这样勤奋的更新频率,竟出自一位年过花甲、两鬓染霜的老先生之手。这份老有所为、永葆热忱的精神,不仅让我们这些后辈深感敬佩,更将成为激励我们在工作中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