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贺老//《泉城晨话》//第329期
(2025-01-01 03:13:44)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致敬贺老//《泉城晨话》//第329期
杨延斌
昨日和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聊天获悉,11月5日是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新中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贺敬之先生100岁华诞。83岁的桑老驱车7个小时赴京祝寿,足见情谊甚笃。
在我心里,贺敬之是当代的诗仙子。
桑老转来他和贺敬之在一起的照片和视频。百岁贺老依旧思维清晰,谈笑幽默自如,两位老人的表情包里装着满满的幸福快乐。
提起贺敬之这个闪耀着时代光芒的名字,我的脑海里立马闪现出《南泥湾》《翻身道情》《白毛女》等影响了几代人的歌曲、秧歌剧、歌剧。他20岁就创作出了一系列这些影响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作时,。我不喜欢用天才的字眼儿恭维老人家,但我认为贺敬之先生确有文学艺术天赋。当然我指的不是唯心的先天的天赋,指的是他从13岁就对文学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并苦苦追索,或许叫一分辛苦一分才比较贴切吧!贺老的革命史和诗歌创作史都起始于少年时期,他是新中国精神文明的建设者,绝对是这个社会标志性精神财富!
贺敬之从20几岁就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在1956至1965十年繁杂的工作之余,一连创作出《回延安》《放声唱歌》《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长篇史诗。
在长达10年的政治运动中,他被剥夺了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这无异于一个战士被缴了枪。幸好在知天命之年,他重获创作自由后,好似累积的创作激情猛然化作涌动的激流,于1976年10月发表了引起那个时代共鸣的长诗《中国的十月》,1977年又创作了长诗《八一之歌》,之后,《贺敬之诗选》《贺敬之文艺论集》《贺敬之诗书集》相继出版。是那个催人奋进的时代把贺敬之带入了诗歌创作的春天!
正在贺敬之的诗歌创作处于成熟的旺盛期时,国家又需要他参与治国理政,自1978年起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宣部副部长,中共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出任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鲁迅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
我很喜欢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这首长诗虽然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我知道这首诗时,已经相隔50年。那是10年前在北京参加一项散文颁奖活动时,来自全国的获奖作家晚上举行联欢活动时,有位天津老知青作家,倾情朗诵了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本来天津人正常说话都能逗乐,站在台上正儿八经用天津味儿的普通话朗诵,让人听起来有种特别的韵味儿。也许那个人很具语言天赋,他朗诵道:
云中的神啊,
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这位朗诵者的天津腔一开口,现场就鸦雀无声,当他朗诵到“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时,双眼已经噙满泪花,掌声就像一场暴雨来袭。从他朗诵开始,我就热血沸腾。贺老的诗竟有这般艺术感染力,这是多么丰盛的精神大餐呀!当代又有几个诗人能与贺敬之的诗齐肩相比?因此我才尊称他当代诗仙!
贺敬之的诗占尽政治抒情、山水抒情、个人情怀、爱国情怀、艺术魅力于一体,是广大读者的精神食粮、更是滋补读者灵魂的精神维C。
贺敬之的《南泥湾》《回延安》《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都是当代无可替代也无人能替代的传世之作!他为当代的文艺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绝对称得上是自成一体的百岁诗仙!
由贺敬之作词,拍摄于1950年的《白毛女》电影,估计是新中国歌剧的开山之作。我10岁前在农村老家看过露天电影,记得看电影的老人们哭声一片。我记得11岁那年,三姐参加村里的宣传队,他用几个晚上教唱我的就是《白毛女》电影开头的两段歌剧唱段,快60年了,我至今记得: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山下一片米粮川/高粱谷子望不到边/皇家的土地数不完。
东家在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老人折断腰/儿孙筋骨瘦/这样的苦罪没有头。
歌剧《白毛女》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对鼓舞人民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凝聚革命力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写这期《泉城晨话》,我又看了74年前的电影《白毛女》,看到陈强、田华、赵路、胡朋、李百万这些老明星的身影时,心里也有种很欣慰的亲切感。
我祈愿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生命力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