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高考//《泉城晨话》//第276期

(2024-07-11 00:05:31)
标签:

原创

杂谈

分类: 原创

我看高考//《泉城晨话》//276

杨延斌

今年高考期间,我正跟随齐鲁散文作家采风团在新疆采风,612日凌晨回到小区,在电梯里看到社区有关在高考期间的倡议书,意思是在高考的几天里,家里家外都不要制造噪音,就连进出小区的私家车,都不要按喇叭,天天晚饭后跳集体舞的老太太们,也要把音响关小,以免干扰考生休息。记忆中每逢高考的那几天,全社会都在为高考让路,每个考生都像家里的小皇帝,父母都好生伺候着。就连考场周围,几乎都实行交通管制。作为这个社会的考生们,何其幸运呀!

我也曾经年少过,可惜没享受过高考这般宠幸待遇。心里赞羡考生幸运的同时,也理解每一张考卷,考的是一个家庭的明天,千千万万张考卷,考的是社会的未来。每一届考生,都像初升的朝阳,他们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以满社会就把考生捧起来。我想,只有我们这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才能为学子们撑起“遮阳伞”。我要是学子中的一员,一定不辜负家长和社会所望,要用学到的知识回报家庭和社会的殷切关爱。

就考生而言,一场高考下来,就是参加了一场人生利益的对决战,此说虽然不中听,却是对高考的真实写照。高考是一场文明而公正的拼搏,有章程,有规则,统一的考卷,一样的时间,且都是一人一战场,展现的是学子脑子里的知识内存水平,高1分或低1分,就会几万人之上或之下,高考分数决定能进入什么样的大学,考卷就是未来社会分派层次座次的门票。

社会就像一座通天“巨塔”,写在考卷上的分数越高,走出校门后攀升的层次就越高。高考是一场没有退却机会的冲锋,名校只和考取高分的学子拥抱。高考很残酷,即便有千万学子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一旦走进考场,就是走上了人生分水岭,这一进一出,就注定了一个学子的人生命运。不管谁认不认同,考分的高低,基本能决定着人生层次的高低。

一个金饭碗或许有几万人觊觎,能端上金饭碗的考生,凭的是日积月累装进脑子里的知识拼出来的。一个学子的每一次努力,都是为端上那个金饭碗。一次高考,检验的是长年累月的基础。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 高考,就是对可塑性学子的一场火炼。所谓可塑性,就是针对一个学生的品学兼优而言。社会普遍将高考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能力和价值的重要依据。高考成绩等同于一个学子拿到的第一个人生价值标签。考高分的学生是英雄,考不好的学生颜面尽失,已经成为社会的约定俗成。高考对于人生有多么重要,咋说都不过分。

一场高考的本质是国家对人才的发现,考场是国家为选拔人才建立的直达通道。没有高考这样的公平选拔机制,各种人为因素更可能兴风作妖,必将影响许多真正优秀的莘莘学子的前途命运。从这个角度说,国家搭建的高考平台,是一个能够屏蔽学子社会地位、不显示富贵贫穷,只要通过公平竞争,就能直接用分数显示学习成果的有效机制。更重要的是,高考是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的不二机会。

高考决定命运。命运就是荣耀和卑微、平庸和尊贵、贫穷和富庶。

一个孩子从6岁上学开始,连续拼学12年,为的就是在高考试卷上落下一个高分数。从这个角度说,这是孩子背负重压的12年。我极不赞成孩子从6岁就上学,起码应该推迟到8岁。推迟两年上学,也是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的童年玩出花样,让他们带着相对成熟的心智走进校园。

所有考生都想考进名牌大学,谁都知道考进清华北大是一种无尚荣耀,事实是能考进去的学生为数太少了。我觉得能进名牌大学,除了日积月累的苦学努力之外,还有个天资问题。说白了,能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不一定需要呕心沥血,而绝大多数呕心沥血的学子,可能百般努力也考不进清华北大,其中必有天分因素。只要尽力了,就不负时光,只是不必一条路走到黑,要懂得在人生岔口明智地拐弯儿。

我认为从名校走出来的不一定都是栋梁之材,而从一般大学走出来的也不一定不是栋梁。比如有个当今网红郭继承教授,就是从一般大学毕业的,但他却经常给中央各部委高官讲课。勤奋加天赋再加终身学习的治学态度,成就了一个著名大学者。我是郭继承教授的忠诚粉丝,他讲授的中国文化,对我起到了食盐的作用。

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天分应该有个基本估计,要给自己找到合适定位,避免盲目走弯路。比如有个叫唐尚珺的考生,已经连续16次参加高考。他就是典型的不自知之明,更是一根筋不懂得适时拐弯儿。他本来曾经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但他一次次拒绝入学,执意要考入清华北大。如今35岁的唐尚珺,就是考进了清华北大,还能为社会多出多大贡献?谁又能重用一个思维偏执的人?他就是典型的努力有余,天赋不足。

高考就如一列火车,不要为抢上头一二节车厢而拼尽全力,只要不被这趟车落下,坐在哪节都一样,最后都得走一个出站口。

2024615日于济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