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密语//《泉城晨话》//第216期
(2024-01-27 12:30:35)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赶集密语//《泉城晨话》//第216期
杨延斌
这些日子我又去赶几次王府集。虽然已经在《泉城晨话》第199期写过《我爱赶集》,但还是感觉意犹未尽。这期我就说说赶集的细节。主要是说赶集时买卖双方的语言默契。
如果把赶集时的买卖双方对话形成文字,根本不通顺,甚至是语言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在苹果摊上,买家问“咋卖?”卖家回答“四斤”。遇见卖菜的,一问一答也是“咋卖”?“三斤”。问题就出在一问一答上,是多少钱四斤苹果?多少钱三斤菜?老赶集的人心知肚明,不常赶集的人一听就犯嘀咕。也有人心里明白,嘴上故意气人家。
还有人愤愤说那些卖东西的咋像半语子呀!这些人要是在买卖牲口市场,看到买卖双方在袖子里用指头讨价还价,还不惊掉下巴!
在集上买卖双方发生语言冲突,多半是不常赶集的人说话不靠谱所致。比如有人明知道“四斤”指的是十块钱四斤,却故意拧着说“一块钱四斤呀”?惹得卖家怒怼一句“不买别瞎哒哒”!
赶集的人对什么东西大概卖多少钱,心中要有个数。比如有人常说“现在哪有一块钱以下的菜呀”?这话说得太绝对。今年就有好几样菜在一块钱以下一斤,比如大白菜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按照集上一问一答“咋卖”?“四斤”。就是一块钱四斤。以上说的“三斤”,指的是一块钱三斤菜。
也有不常赶集的人真听不懂卖家报价,比如我听到卖花生米的摊上这样对话:“咋卖?”“斤半”,就有人问“一块钱一斤半呀”?对方就耐着性子回答:“十块!”
总体说,赶集的人分三大类,一是在集上卖货的,二是买东西的,另一类是到集上闲逛悠巴不得捡钱的。在买东西的一类人中又分两种人,一是赶集前就计划好了要买什么,另一种人是把赶集当成热闹看,碰到意外便宜的东西就顺手买点儿,没有相中的东西,就当闲逛。
卖东西的人,一看问价者的神情声调,就能判断对方是不是真买。听卖家回话,也能从声音听出口气里的态度,对判断是买家的回话,就示好在先,比如问价的是中年女人,卖家会满脸笑容,亲亲热热叫声大姐、妹妹或者大嫂。要是看出问价者是瞎嗒嗒,卖家也会带搭不理随意回一句,知道对方不买,回答的价格也是虚高,相当于把问价者撵走。
会赶集的人赶门道,不会赶集的人赶热闹。赶集并不是简单的走走逛逛,人家愿意卖你愿意买,懂门道的人,能花如意价钱买到可心的货,不懂门道的人,可能花了高价还傻乐。
在集上卖东西的人都是生意精,他们不糊弄你就不错,千万别想占他们便宜,因为买的永远不如卖的精。卖家一听你问价的口气神态,就知道是老赶集还是生牤子(没有赶集经验的人)。老赶集的人一般不会瞎嗒嗒,只要一问价,感觉合适就真买。有经验的卖家,对老赶集报价都实实在在,因为他通过问价的声色,就能判断真买还是闲嘎哒牙。有经验的买家一听报价,也知道实在不实在。如果感觉卖家报谎价,买东西的人再想压价,就采取多报少买。比如卖家报西红柿“三斤”,你说“便宜点,我多买”。卖家可能说“三斤半”,意思是十块钱三斤半。
还有人走到某个卖西红柿摊上直接就说“来二十块钱的”。这种不问价的人是老赶集,买卖双方已经形成默契,买家不问价,是很信任卖家。这种默契有意思,买家给完钱,卖家会送给对方一个柿子。这是给面子。
也有赶集的费尽口舌,软磨硬泡压价,逼得卖家卖给他们。其实这是耍小聪明。我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你逼人家低价卖,卖家就笑呵呵在秤上找回来。要不集上咋有鬼秤之说呢。
赶集不仅卖家能坑买家,也有买东西的和卖家耍无赖的。我亲眼所见,一个买了三斤苹果的五十多岁女人,卖家找给她一块钱,但她伸着手就是不走。卖家说给你一块钱啦。那女人扯开大嗓门就嚷上了:“一块钱是给我了,我给你的是百元大票,你还得找我九十才对!”她以为对方会吃哑巴亏,没想到卖家早有准备,他也嚷嚷开了:“你是不是活不起了?来来大家看看这个无赖。你要是在我包里翻出百元大票,就是你的!”他怒冲冲把钱兜子来了个底朝天说,“你心眼这么歪,小心儿女遭报应!”结果,近处几十人都起哄说:“大家记住这个娘们,以后谁也不卖给她东西!”只见苹果摊贩一把抢过那女人手里的苹果,顺手把十块钱扔到地下贬斥道:“贵贱不卖你,那一块钱我也不要了,你留着买烧纸吧!”
那女人把脸涨红得像紫茄子,灰溜溜走了。我和那个商贩很熟,也见他不止一次遇到无赖。他和我说,那个女人是附近某个村的,那个村这种无赖很多。
赶集和当铺一条街正好相反,不要在集头上买东西,要往里走。否则,同样的东西,里边可能便宜很多。
2024年1月3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