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崇敬国歌/《泉城晨话》第186期

(2024-01-10 05:25:59)
标签:

原创

杂谈

分类: 原创


崇敬国歌/《泉城晨话》第186

杨延斌

前期小聚,有人让我说说八年前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全国征文颁奖的感受。钓鱼台国宾馆代表着国家的至高无上。我曾多次从红墙外走过,每每面对森严壁垒,都心生莫名的敬畏。却没想到竟有一片承载着幸福的祥云罩在我头上。

2015622日,邮递员把一个大信封递到我手里。拆开一看眼前一亮,脑子嗡地一下,信封里竟是一张散文一等奖的获奖喜报。惊喜地仔细一看,喜报中竟然出现“钓鱼台国宾馆”字眼儿。我将信将疑地拿给老伴看,得到确认后才信以为真。我作为一个平民,将带着光环被请进钓鱼台,亲自领略国宾馆的庄严和辉煌。仅凭《老黄》一篇小散文把自己写进了国宾馆,我真的感受到荣耀和牛气冲天!我激动地忘却“伟大的谦虚”,只在几秒钟,大拇指一按动立即爆了群:“群友的光荣!”“北大荒战友的骄傲!”“真棒!”“牛啊!”称赞,抬举,祝贺,有点儿肉麻但挺舒服的吹捧,所有溢满之词,爆炸般蹦出手机屏幕,远比过年热闹得多。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赞美之词不胜枚举,我明显体会到,人在得意时渴望有人夸!能到钓鱼台国宾馆里听一次国歌,还不值得骄傲一回嘛!

2015622日到724日赴京燕饭店报道,这一个多月,我都是在假装沉稳,实际心里是猴急猴急地企盼。期间,想得最多的念头是,组委会可能是把钓鱼台国宾馆当噱头。到时会以国事为由,借故换个授奖地点。直至724日晚上的预备会,我还带着疑虑坐到会议室前排细听。尽管预备会主持人邵建国先生的开场白是轻松富有情趣的,我还是不能轻松地笑出来。因为,我在等待那个莫须有猜测的结果。我盯着并认真聆听邵先生讲话,很怕他说出有关进钓鱼台国宾馆的“但是”。当时我在心里揣摩:要是授奖仪式不在钓鱼台国宾馆,我这张吹过牛的脸可就丢大了!请别嘲笑我,我实在是把此生能进钓鱼台国宾馆,看成是最大的荣耀!谢天谢地,直到预备会结束,主持人一直在苦口婆心地说着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强调进钓鱼台国宾馆的注意事项。我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对不起了邵先生,你咋也想不到对面坐着的人群里,我一直在盯着你,真怕你把那个莫须有猜测说成真!当晚十点回到房间,心里虽然除去进不了钓鱼台国宾馆的担忧,但一种兴奋又袭上心头:明天能在国宾馆里听国歌,这是多么崇高的礼遇呀!一个晚上,我都在为此而激动。国宾馆十号楼,我将走上台领奖,会是哪位文化名人给我授奖呢?在那个神圣的殿堂,我的脚印会和中外多少位主席.总统·总理或国务卿们的脚印重叠?荣耀·自豪·幸福,我就这么浮想着·····

2015725日一早,我坐在一号大巴车前二排,幸福而激动地等待向钓鱼台进发。经过路上近五十分钟的煎熬(车并不慢是我心急),我们一行一百二十多人,在钓鱼台南门下车。整队·安检·入门。大巴车在钓鱼台内几经蜿蜒拐转,直至我们排队步入国宾馆十号楼礼宾大厅,找到贴有杨延斌名字的座位,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我有幸坐在第二排左数第二位。从佩戴红绶带步入国宾馆,到在国宾馆里找到自己的名字,满脑子就剩“神圣自豪”四个字。似乎每走一步都在想:也许毛主席·周总理来过这里。在授奖前的演练过程,我还在想说不定国家主席和总理在这儿会见过多少外国政要呢!似乎联想得越高大,自我感觉就越荣耀。授奖仪式前,在国宾馆十号楼前照了一张光彩照人的合影。说光彩,不光指获奖者都佩戴耀眼的红绶带,也不仅仅是在国宾馆,主要是指我们的名字和影像与李北海·郭玉祥·王巨才·石英·石祥·孙武臣·曾凡华·红孩和邵建国这些闪烁光芒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可遇不可求的永久纪念。与诸多文学家和绝大多数国人一辈子也没到过国宾馆相比,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2015725日上午9:00,在庄严肃穆的钓鱼台国宾馆十号楼礼堂,奏响嘹亮的国歌。我在第二排站立着,注视着面前的主席台,思绪立即被一种异样的感觉笼罩。不听控制的泪珠儿从眼角滚滚涌出。那年我59岁,国歌听过了千百遍,可这回却不同于以往。在国宾馆听嘹亮的国歌响起,浑身升腾起无比的豪迈,沸腾的热血真如奔流的黄河在咆哮,心里陡然升起和国歌歌词一样的爱国情怀。国歌旋律依旧,可这雄壮的歌在国宾馆里奏响,心里更觉昂扬激荡;国歌的歌词依旧,但在国宾馆里奏响,心里更加理会“万众一心”的力量;国歌的时长依旧,可在国宾馆里听过了这一遍,国歌声就会永远在耳边回荡······

20231022日于济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