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韩济生//《泉城晨话》第185期
(2024-01-09 07:02:33)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敬韩济生//《泉城晨话》//第185期
杨延斌
昨天傍晚接到韩济生先生电话,问我看没看完他的长篇巨著小说《最后的王朝》。我说真是巧了,刚刚看完。我嘴上这么说,心里想的却是这老头,准是像我一样连吃饭都狼吞虎咽,是个急性子。在这个碎片化的网络时代,韩济生先生的长篇巨著小说《最后的王朝》分上下两部,竟然长达792页,87万字,让人看着就眼晕。我曾经说过多次,很怕接受赠书,因为我很反感有些人拿了人家的书却不读。我若不读,就像偷了人家东西似的,再见人家浑身感觉不自在。拿人家的书本已手短,不读更对不起赠书人。这些年我写过些许自认为能上得台面的书评,有的书评还获得全国性大奖,大多是接受赠书逼着写出来的。
韩济生先生身在济南,我拜读完他的《最后的王朝》,要写篇《泉城晨话》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把济南人写的书融进《泉城晨话》,以增加泉城元素,二是想借助《泉城晨话》的影响力,放大《最后的王朝》这部长篇小说巨著的受众面,三是我和济生老兄都是草根作家,我们惺惺相惜,我有点儿要背对背互借体温取暖的意思。最重要的是,《最后的王朝》写的是一百二十多年前后农民起义故事,虽场面宏大而轰轰烈烈,我却对那段历史,除了和中小学生一样,只知道些正反两面大人物的名子和重大历史事件外,别的知之甚少。
《最后的王朝》真是一部鸿篇巨著,上下部共八卷,第一卷《平民那些事》,第二卷《革命党与保皇党》,第三卷《自立军威风》,第四卷《惠州三州田的风波》,第五卷《萍浏醴风云》,第六卷《信星星之火》,第七卷《有情人难成眷属》,第八卷《武昌的炮声》。果真潜心读下去,就基本了解了清朝在没落之前,民国建立之初那段农民革命史,关心国家政治的读者,也会体会到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纲领,是取得一场农民起义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最后的王朝》一共描写了N场农民起义,几乎每一场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但每一场起义都是几个农民领袖头脑一热,然后带动起数百数千饿殍农民或者无产者奋起反抗统治阶级,他们只有勇气,没有长远谋略,只图眼前杀个痛快,所以只凭气多钢少,即便侥幸取胜也只是局部小胜,很难站稳脚跟。从韩济生先生笔下看,他描写的每一场农民起义,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都为下一场农民起义留下了火种。这一点高度契合中国几千年来的农民战争史。韩兄作为一个草根作家,能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那个时代的农民起义,这样的思想维度很不简单!他作为平民作家,能够讲述一个没落王朝的故事,这需要掌握那个时代海量的社会知识外,还得有足够大的胆识。因为历史既有眼睛,也会开口说话,韩兄竟敢深入一百多年前,去挖掘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这是要承担巨大历史风险的。这一点,我对韩济生先生敬佩有加!
小说小说,无非就是把故事变成文字给读者看。我常常把小说作家比作厨师,天下写小说的人多的是,写小说也就像厨师在做一桌风味大餐,有人做的大餐,人们抢着吃到光盘,而有人做的大餐,人们却不愿意动筷,这就是火候和味道的问题。小说的作料就是语言,有特色的语言就像吸铁石,能吸引读者爱看。就像各地说话的方言,同样是“唉呀妈呀”的口头语,你山东人说可能就没有笑点,而让成都人发音就是“儿马儿马”,而且舌头顶着上牙膛,让你一听就想笑出泪。天津人说同样一件事儿,人们可能把肠子都笑拧喽。要不说相声的咋多是天津人呢?天津人一张嘴说话就能逗人发笑,这就是语言的生动特色。在《最后的王朝》这部小说里,让人一看就能记住的语言太多了,只捡几处,先说美到摄人心魄的西品在痛打刘斜眼时咬着牙骂道“烟袋不济好嘴子,满嘴喷粪!”(上卷42页);李斯一边躲着王达延一边说:“一个被窝踢腚瓜——没外人。”(上卷49页);王达延咧了咧嘴:“真是瘸子的腚眼——邪门了。”(上卷51页)。限于篇幅,不一一例举。
小说的情节可以虚拟,但细节必须真实让人可信。《最后的王朝》的细节很真实,也是一个能吸引读者的亮点。例如韩济生在公韧,细品和王龙头歃血盟誓时的细节写到:“公韧右手拿过磨得锃亮的尖刀,对准左手的中指,牙一咬,心一横,轻轻一划。先上来是一道白口,往外翻着白肉,接着伤口变红,血往外涌出来,然后成小溜淌到了酒坛子里,形成了许多漂亮的酒花。花朵越聚越多,越聚越厚,把透明的液体渐渐染成了红色。”这段血淋淋的细节真实生动可信吧?
翻开《最后的王朝》,准确说从主要人物公韧,刘斜眼,韦金珊,西品一出场,第一卷从开始到第一百三十七页结束,这个开场锣打得太精彩了!这让我想起儿时赶集唱戏的人敲着锣打场子,这部小说首先把场子打开了,接下来吸引我看下去的就是语言特色。假如我在看第一卷时韩济生先生在身边,我很可能请他一醉方休。
2023年10月20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