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感想/《泉城晨话》第160期

(2023-12-28 05:30:13)
标签:

原创

杂谈

分类: 原创

地震感想/《泉城晨话》第160

杨延斌

 

今天早晨400,我在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的万达宾馆醒来一看手机,有个消息惊得我猛然坐起:鲁北地震了,震源中心在我的老家平原县,距平原县城8公里,震级5.5级,距我定居的济南市82公里。这个震级,足以把家里的坛坛罐罐晃动得稀里哗啦,也足以把睡梦中的村民们惊得蒙头转向。我在2000公里外得到的消息是,济南市民家家都逃离楼房,小区能涉足的广场空地,都挤满了人。因为远在北大荒,这次地震没有直接危及自身,但是,却引起我对10岁那年地震的回忆。那时的记忆,就是两个字:惊恐!

那是196638日的早晨(资料显示是5:29),据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人口密集区的第一次大地震,我的老家叫地动,震中在邢台,震级6.8级,我所在的山东省平原县水务街,虽然距离邢台震源中心400公里,但震感也很明显,因为那时的村庄都是土坯房,所以地震的破坏性挺大。我家两间房子的房山,从地基到房山震裂出的一条一拃宽大缝子,能伸进一个拳头。全村人都不敢进屋睡觉了,家家都在挖地窨子。我们姐儿四个也在远离房山的地方,挖了一个地窨子,一人深左右,长5步,宽3步,底下垫上厚厚的麦秸,上边用苞米秸盖起来。一旦下雨浇湿了麦秸,就是个大麻烦,晚上怕余震,地窨子又不能睡觉,就找个能坐的干地儿坐一夜。我们在这种既是窝棚又是地窨子里,一直住到秋凉时,才战战兢兢进屋睡觉。

当时我刚上小学二年,因为水务街的学校属于危房,大队干部嘱咐老师,上课不能关门,并嘱咐学生,一旦感觉地动,立即往室外跑。当时我喜欢动脑筋,在课桌角上栓上一个小竹棍儿,在竹棍上栓一条坠着小石块的细绳,这样一旦发生地震,小石头就会发生颤动。教我的大辫子牟老师,可能发现我的方法有道理,就让我把小竹棍儿栓到讲台的桌上,并嘱咐同学们说,一旦发现小石头颤动就往教室外跑,以防教室倒塌砸着。结果是,不管老师教什么课,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眼睁睁集中在坠着的石块上。牟老师为了训练学生们的应急反应,还搞过几次模拟地震训练,有几次她在讲课时,会故意引开学生的注意力,用脚碰一下讲台上的桌子,她一碰,坠在绳下的石头就会颤动,学生们发现后就会争相往教室外跑。

估计村干部们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就向公社做了汇报。有一天正在上课的时候,牟老师趁学生们不注意,用教鞭碰了一下拴在小棍上的石头大声说道:“同学们,地震了,快跑啊!”二十几个学生闻声就往教室外跑,有的学生因为慌张,还被门槛子绊倒,连摔带吓哇哇大哭。跑出教室的学生们醒过神来,方才看到有十几个人站在教室门前看热闹,并看着学生们哈哈大笑。事后牟老师才告诉同学们,公社领导认为水务学校预防地震的土办法好,为了确认效果,公社领导们亲临水务学校观摩。

据说公社领导在会上表扬了水务街防震的土办法。在那个科技落后的时代,根本没什么地震预告措施,对自然灾害,只能逆来顺受。后来,这种土办法延伸开来,尤其是学校的师生们,渐渐都把一个弹簧固定在桌子上,在弹簧上拴上一个小铃铛,弹簧一颤动铃铛就响,人们听到响声就往门外跑。

现在回想起来,在科学技术很落后的年代,有些自然现象如果被人类掌握,对预防自然灾害是极其有利而准确的。比如天上的云彩,在地震的前几个时辰,在地震即将发生的方位,会出现一片殷红色的云;村里的墙角旮旯,房上房下隐藏着的蛇和老鼠,对自然灾害的预感极其敏感,在大水来临或者在地震之前,会发生老鼠和蛇争相过街现象;家里被圈养的鸡鸭鹅狗猪,会极其狂躁撞墙撞门,并且连续发出惨淡的叫声,比如鸭子会呱呱叫个不停,没下蛋的母鸡像下了蛋似的咯哒咯哒没完没了地叫,不该打鸣的公鸡会像黎明前报晓一样打鸣;燕子鸽子不进窝,乌鸦哀鸣,麻雀在空中叽叽喳喳盘旋,地下的蚂蚁,像人间召开万人大会那样,黑呀呀集结在一起,平时很安静的家狗,会不停地吠叫…… 有很多文字记载证明,动物对于自然灾害的敏感预知都高于人类,例如,一旦老牛反常地哞哞叫,毛驴子仰头带着哭腔的狂叫,骡子狂躁地尥蹶子,拴在槽上的马边嘶鸣边想挣脱缰绳等等,可能就是灾难的前兆。即便科学技术很先进的今天,动物在灾难来临之前,用叫声或者肢体动作救人一命的故事,也很多很多。

即便这次地震,也有流浪狗为报答关爱它的恩人,在地震发生之前,跑到恩人家发出“警报”。有太多太多的动物,以千奇百怪的方式拯救过人命。所以,我们也有千百条理由不要伤害动物,哪怕是一只蚂蚁……


202386日于查哈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