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医致命/《泉城晨话》第132期
(2023-12-15 07:34:58)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劣医致命/《泉城晨话》第132期
杨延斌
今天早晨送俩外孙上学后,我在步行晨练中打开新闻联播,在播报到今日聚焦时,听到这样一条如何也不愿意接受,且令人很愤恨震怒的坏消息:文章的标题是《能力不够请不要当医生,这样从医就是杀人,孩子多受罪呀!》。说的是这个六一儿童节当天,合肥市一位妈妈因为13岁女儿胃疼,带她去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做胃部检查。这本是一次极为普通的胃部检查。检查的方式是,医生将一根胃管插进胃里,再将奶粉和造影剂灌进去,接下来就是等机器检查出结果。可就是这么很平常的一次胃部检查,却险些让那个小女孩丢了性命。我下面说出的原因,绝对能把人气得想把一摊狗屎扣在那个混账医生脸上。因为那个医生所犯下的罪过,没有一点儿技术含量,完全是因为对病人一点儿也不上心,更谈不上尽职尽责,她把给病人看病视同儿戏,心思完全不在工作状态。她这一不在状态,可就铸成草菅人命的滔天大错。
那个医生犯下的错绝对不能原谅!她把本该插进胃里的管子,竟然插进孩子的肺里,然后将奶粉和造影混合剂灌入孩子肺里。人的肺有多么重要,我们经历过三年多的新冠病毒侵袭的人们,估计无人不知不晓。这可是用来呼吸的,弄不好一口水就能呛死人的肺呀,那个混张医生却把那么多混合液体生生灌进孩子肺里,那个小姑娘要经受一场多么残酷的折磨可想而知。假设那女孩是我的孩子,还不把我的心疼碎喽!可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了,而且是发生在一个省立儿童医院,这已经不只是令人愤慨的问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孩子是在遭受无辜戕害五小时之后,才被发现是把管子插错了位置,但此时的孩子已经生命垂危,被送到了重症监护室,期间又经历两次洗肺折磨。即便那个孩子捡回了一条命,但她的肺遭遇这么一次致命侵害,也难保不留下难以预测的后患。我希望每一个看到此文的人,不妨把那个13岁女孩假设成自己的孩子后,再体会一下心里是个啥滋味儿。
一个省立儿童医院的医生,竟然犯下如此低级可恨的错误,只是粗心大意吗?我敢断言,那个医生平时的医德和医术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工作纪律和做派也更不会好到哪里去,或许就是医生队列中的二混子。我以为安徽那个混账医生,犯下的就是杀人罪,轻则也该判过失杀人未遂罪。有人说让这样的医生滚出医院。要我说,只是滚出医院就算玩了吗?如果不把这样的医生送进监狱,而且出狱后也必须剥夺继续当医生的权利,否则,那还有公平可言吗?不仅应该如此,就连那个医院的院长,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轻则也该被双开!不如此,不足以显示法纪的威严。
表达了对那个混账医生的愤怒,我们做家长的也该为此反思一下。近几年流行一个词汇叫过度医疗,我觉得这个过度医疗,不应该只是指成年人的小病大治,还应该包括大人孩子那些名目繁多的过度检查。就说合肥那个13岁的倒霉小姑娘吧,虽然她的家人,已经因为孩子遭此戕害而把肠子都悔青了,也对那个连人都不不配做的缺德医生恨不得啖其肉嗜其血,但作为孩子的妈妈,也有该担责的一面。孩子不就是胃不舒服吗,而在大夏天导致孩子胃肠不舒服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夜间睡觉肚脐着凉,孩子出汗时过多喝了冰饮料,吃多了冷饮等等等等,其实都是孩子常见的毛病,在社区诊所完全可以解决,你又何必非要去大医院?其实,有些大医院门诊的医生就指望开那些化验单唬人,一旦他们离开了医疗设备,真就不比社区诊所的医生本事大。相反的是,多数社区诊所的医生都是大医院退下来的老医生,他们的经验基本都很丰富。再说,在社区门诊坐诊的医生,若真没两下子,还真不敢在社区坐诊。假如合肥那个女孩的妈妈明白了这些,领孩子在社区诊所看看,没准儿就是一杯热水冲服一包驱寒中药的问题,孩子咋会那么冤枉地经历一场生死折磨?
不信你就到大医院看看,现在的医生很好当,因为并不是人在给人看病,而是机器在给人看病。换句话说,有许多医生离了机器,面对病人甚至连话都不会说了。而出了化验结果,再对照相应病症开药,这样程式化的所谓医生,你干得恐怕我也干得。没准有一天,让机器人坐在门诊就OK啦。最大的过度医疗现象,就是只要孩子这儿一疼那儿一痒,大人一定要带孩子去大医院。我验证过多少次,门诊医生都是无一例外地先问上一两句你哪儿不舒服,然后就开一张化验单。仅就这一张化验单,化验这项那项,足够你折腾大半天。而事实证明,至少多数化验是过度的,不必要的,而你却让孩子白白抽了那么多血,大人也白白花了那么多钱。
孩子有个小毛病,你千万不要迷信大医院,没准社区诊所的医生们,要比大医院的医生靠谱得多。
2023年6月3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