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不是客/《泉城晨话》第103期
(2023-12-02 06:09:04)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娘不是客/《泉城晨话》第103期
杨延斌
今天是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六十周年纪念日,我是有意赶在今天写这篇《泉城晨话》。我以为全社会有个误区,都以为尊敬帮助别人家老人才是学雷锋做好事,从来没人把学雷锋做好事和孝敬自家老人联系在一起。其实大家应该纠正这种狭隘观念。老人世界,是由你家他家大家老人组成的,所以你家老人也是老年群体中的一份子。你若能和爹娘朝夕相处,就把“孝顺”这两个意思在自家老人身上演绎得完美无缺,这就是学雷锋做好事的模范。我的观点是,人人只要用学雷锋做好事的心态对待自家老人,这个社会必将更加温暖。我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读了信义庄先生的《老娘的世界》引起的。或许庄先生不是这么想的,可是客观上他已经做出了榜样。
拜读过信义庄先生的散文新作《老娘的世界》之后,心中产生颇多感慨。我好羡慕眼馋作者的福气。看看人家多好,眼看都要摸着花甲之年的边了,还能一口一个老娘老娘地叫着,在我看来,这是人间最美妙,最幸福的事啦。唉,我连自己的娘长得啥模样都不记得,怎不悲催感慨呀!我更感慨的是,信义庄先生是个大孝子,他把老娘从闭塞的小山村接到省城,想让老娘在城里安度晚年享享清福。可是不曾想老娘只是新鲜了几天,渐渐就郁郁寡欢起来。想想也是,你信义庄把老娘接到城里,而老娘却根本难以领受儿子的一片孝心,也很难适应你上班之后空屋子里的空旷寂寥,所以老娘住在儿子家里也是身在楼房里,心在山村老屋子里。我以为老人家住在儿子家里安不下心来,其实就是找不到家的感觉,尽管老人嘴上不说,心里也是感觉到自己是儿子家的客人。因为在老人的精神世界里,那个山村老院子才是家,她习惯了被山风吹拂,听惯了山林中的鸟鸣,看惯了山村那条陪伴了大半辈子的弯弯小河流水,你冷不丁让老人家背离那个眼熟耳熟心熟,闭着眼睛也能走几圈的的熟悉世界,她可不就像丢了魂魄一样嘛?
俗话说脚上的鞋合不合脚,谁穿谁知道,老人在儿女家住着舒不舒心,只有他们自己的心知杜明。晚辈若诚心想了解老人心思,你就得成为他们肚子里的蛔虫。切莫以为老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那种背井离乡的寂寞苦楚,有谁真正懂得?你咋不想想,年轻人在某个地方工作生活过几年,还知道隔三差五想去寻觅留在那里的青春岁月,你生生让老人别离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窝,他们就不回想日子都去哪儿啦?就不留恋老夫老妻装在老房子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情趣?就不回味从青丝到白发中的苦乐酸甜?这就叫做恋旧情怀!
信义庄先生的孝顺就体现在能知道老娘为啥深更半夜睡不着觉,还知道积极鼓励老娘解网子,他贵在懂得顺从老人就是最大的孝顺,所以,他就鼓励“老娘,解网子还有线吗?若有线,没事你就解吧,你解多少我收多少,且保证高价。”老娘也知道儿子是在哄自己高兴说:“收什么收啊!我就是打发时间。”这潜台词是在说,你可别心思老娘傻,我是在想有你爹在的日子呢。老娘是在以解网子的方式,重新回放当年那种解二十个网子在生产队领一块钱的情景,是在看着有了大出息的儿子,想到当年解两个网子能换一个“大演草”本子的辛苦劳作值啦。说到这里,我感觉到这篇《老娘的世界》缺少一个最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就是信义庄先生回味起老娘当年用解网子换来的“大演草”时,心里的滋味一定是百感酸楚五味杂陈。我想,越是作者羞于启齿的情节,就越会撞击读者的柔软之处。不过我能懂他。
这篇散文的最大可取之处在于,娘和儿子都在为相互融合做过最大努力。儿子是想以百般顺从的方式哄着老娘开心,老娘想学写字,他就找来纸笔,为老娘“批改作业”,还像鼓励小学生那样夸奖老娘,鼓励老娘。我琢磨着,老娘就是想找到一种能排遣孤寂的方式,以便能和儿子长久相处在一个屋檐下。或许是作家的儿子传染了老人家,她学写字的冲动也许是想把心里的故事写下来。当所有的努力失败之后,老娘终于下定决心要回到西山她熟悉的世界去。作为儿子,信义庄先生不能惹老娘不开心。但他在送老娘回家的路上,一定有个无形怪物在戳他的心,他一定不是个滋味儿。要是把这种心境细节体现在《老娘的世界》这篇散文里,就更会使这篇散文闪闪发光!
尽管信义庄先生是无可挑剔的孝子,但为什么却留不住老娘的心呢?我想提请所有孝顺儿女注意的是:家里只具备好吃好喝好住的优越条件还不够,你得让老人在家动起来,让老人们体会到在儿女家不只是水来张口饭来张手,要让他们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如果老人感觉到自己能为儿女所用,就一定能踏下心来。你得付诸真情,让老人们自我感觉到不是客人,他们才能既来之则安之。
2023年3月5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