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延斌_水务
杨延斌_水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45
  • 关注人气: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逼孩子/《泉城晨话》第74期

(2023-11-19 05:44:54)
标签:

原创

杂谈

分类: 原创

别逼孩子/泉城晨话》第74

杨延斌

最近,孩子在家上网课,由此我也了解了孩子的课是咋上的,老师是咋教的。上语文课,老师给孩子读几遍课文,讲讲意思,再讲几遍生字,然后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或拼读生字,或读课文。而一年级的孩子,凭的是机械记忆,那些课文,生字,拼音就那么急匆匆一讲而过,孩子们记得住吗?更何况,一个只有几十天学历的一年级学生,能认得多少字,那些复杂的47个汉语拼音声母韵母,音节,拼读能记得几多?且下课前还要留下诸多作业:背生字,朗读或者背诵课文,还要背古诗,甚至默写课文或古诗,外加让家长辅助孩子温习下篇课文,听录音,看视频,算数,英语都是这个模式。尤其是周末,几科留下的作业,孩子从上午写到下午直到晚上,逼得孩子在周六周日根本没有玩的时间。我说的可是刚刚上了三个月一年级小学生的现状。这就像个挑担子的人,重量都在两头,一头是学生,一头是家长,中间扁担(老师),肩上还有多少负重?作为孩子的姥爷姥姥,我们是不是太愚钝?请问有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你们是否也认为压力太大了?

抄录20221129日语文老师让一年级学生默写的古诗:

古朗月行

(唐)白居易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上诗句,每一个字上方都注有拼音。我的外孙,面对已经为他们写作业着急上火说不出话的姥姥,别说默写不出“疑瑶镜端”四个字,就是照写也是歪歪扭扭很吃劲。默写不出来,孩子就急得头上冒汗,眼里含着泪珠看着我们,分明是在求饶。这还只是一年级语文,至于英语我们一句也听不懂,算数难度有多大暂且不说。

我的真实感想是:孩子刚上一年级,在大脑小脑还没发育健全的时候,就被迫失去童年的本真,我真不希望孩子再继续上这样的学!或者说这样的学,孩子不上也罢!我以为现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已经失衡,巨大的压力已经转移到家长和孩子身上。孩子每天上学,带回的是几科作业,然后是各科老师要求把孩子完成作业的视频传到群里,再后来就是老师表扬完成作业好的孩子,批评完成作业不好的孩子。受表扬孩子的家长,好像越听孩子受表扬越来劲,不仅上传作业,还时时上传背古诗练书画的视频,造成一个“人家孩子能完成你家孩子咋不行”的气场氛围,受表扬的大人孩子得意洋洋,受批评的家长孩子感到压力山大,弄得个家长群颇有“生杀场”的意味。

这里还有个特殊,疫情期间,有些大学生憋在家,他们有精力有能力懂英语,辅导孩子不成问题,但他们却要求老师追加作业(有现谝显能之嫌),他们完全不顾大多数带孩子的是老人,更不知道多数老人背后在骂他们!

有个成语叫揠苗助长,也说拔苗助长。据《孟子.公孙丑》记载,相传古代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这个典故是讽刺那些行事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出现一股宣扬鼓吹选拔神童邪风,某科技大学还开办了个“神童班”。那些被称作“神童”的娃娃们,如今也都五六十岁了,他们一个个早就跌下了神坛!而社会为那个“造神”过程付出了多么巨大代价,还不值得汲取教训吗?

我的两个六岁双胞外孙,从91日至1130日,他们刚刚上了三个月小学一年级。在这90天里,其中有30天周六周日国庆中秋节,实际只上了60天学,这其中还包括近期因疫情,已经憋在家上了半个多月的网课。我曾经两次称他们的书包重量,都是八斤半。我几次试图减轻书包重量,但一看家长群,这科老师要求带这样,那科老师要求带那样,科科都重要,样样不能少。我本以为孩子上学是个很快乐的事,但自从他们走进学校,我发现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几乎从开课第一天起,孩子们就开始承受语文,算数,英语留下的作业重压。而完不成作业,老师点名批评孩子,潜台词实际是在批评大人,逼得大人就得天天帮助孩子完成作业,于是,每天要花钱复印几科作业卷子,三天两头到文具店买这样那样的文具。恼人的是,买了很贵的东西,只用一次就废了。一个有几千学生的中小学合一的学校附近,几家文具店天天从早忙到晚。经商多年的我一看就明白,那些文具价格都疯了,几乎卖一赚一,有的品种赚得更多。我就不解,嚷了多年的减负,学生的负担,家长负担咋越减越重?一个学生每月要花多少钱买文具?教育到底是哪个环节有病了?

我们辅导不了孩子写作业,只得两个孩子各花1300元,上晚辅班写作业。哪曾想花钱也免不了“灾”,因疫情一上网课,简直要把老头老太太逼疯了,卷子要打印,教具要买,帮着温习课文,背古诗,辅助写作业,录视频上传作业。老师只在网上的几十分钟,老人就得陪着孩子或背或写,常常直到晚九点也完不成。

到底是孩子上学还是家长上学?有必要这么急于求成地逼孩子吗?

2022121日于济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