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早读材料
(2014-03-26 17:45:04)
标签:
教学教育 |
分类: 教学参考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早读材料
第一单元
【字词积累】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攒cuán 拗ǎo 确凿què záo 菜畦cài qí 桑葚sāng shèn 轻捷qīng jié 蟋蟀xī shuài 臃肿yōng zhǒng 脑髓nǎo suǐ 相宜xiāng yí 书塾shū shú 方正fāng zhèng 博学bó xué 蝉蜕chán tuì 人迹罕至rén jìhǎn zhì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衣襟 yī jīn 肿胀 zhǒng zhàng 花圃huā pǔ 骊歌 lí gē 叮嘱dīng zhǔ 恐惧 kǒng jù
3*《丑小鸭》
讪笑shàn
xiào
4*《诗两首》
瞬息shun x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mián 荒草萋萋huāng cǎo qī qī
5《伤仲永》文言文词语积累
字词 |
例句 |
意思 |
隶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
属于 |
尝 |
未尝识书具 |
曾经 |
焉 |
父异焉(异,诧异) |
于此,兼词,对这 |
书 |
即书诗四句 |
写 |
为 |
并自为其名 |
题写 |
以…为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把…作为(当作) |
一 |
传一乡秀才观之 |
全 |
是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此 |
文理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文采和道理 |
可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值得 |
稍稍 |
稍稍宾客其父 |
渐渐 |
乞 |
或以钱币乞之 |
求取 |
然 |
父利其然也 |
这样 |
扳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通“攀”,牵、引 |
谒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拜访 |
称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相当 |
众人 |
泯然众人矣 |
常人,普通人 |
悟 |
仲永之通悟 |
聪慧 |
贤 |
贤于材人远矣 |
胜过,超过 |
于 |
贤于材人远矣 |
比 |
卒 |
卒之为众人 |
终于,最终 |
固 |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
本来 |
【课课勾连】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然
父利其然也(这样)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名、名声)
【古今勾连】
稍稍宾客其父(以……为宾客)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客人)
材
贤于材人远矣(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才能)
受
受之天也(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鱼我所欲也》(接受)
父异焉(感到诧异)
异想天开(奇异)
利
父利其然也(图利)
利欲熏心(利益)
名
并自为其名(名字)
名副其实(名声)
或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或明或暗(有时)
称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称)
称心如意(合适)
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一蹴而就(成功)
固
固众人(本来)
固执己见(顽固)
固步自封(停止)
【经典诵读】
从百草园到位三味书屋(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位三味书屋(二)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二)
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在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拿起灌满了水的喷水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
伤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译文】金溪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从事于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ti)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文】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仲永忽然大哭要书写书具。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文】仲永立即书写诗歌四句,并且在诗后署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团结宗亲作为诗的内容,(父亲)把他的诗传递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欣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乡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通“攀”】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译文】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
原文: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
【译文】我让他作诗,作出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方仲永的事,舅舅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尽净,成为了普通的人。”
原文: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王先生说:方仲永的聪慧,是天生的。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它受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原文: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译文】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后天不教育,尚且成为平人;
原文: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课外古诗】
1.山中杂诗
吴 均(南朝·梁)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鸟向檐上飞,
2.竹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课外文言文】
(一)王冕好学(节选) 宋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②默记。暮归,亡③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④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⑤不听其所为!"冕因去⑥,依僧寺以居。夜潜⑦出,坐佛膝上,执策⑧映长明灯⑨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⑩若不见。安阳韩性⑪闻而异⑫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⑬。信卒,门人事冕如事信。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⑭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
①窃:偷偷地,暗中,私下。②辄:总是(常常)、就。③亡:丢失④挞:鞭打⑤曷:何,怎么⑥去:离开⑦:潜:偷偷地⑧执策:策通“册”,指书册;执:拿;这里指拿书。⑨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⑩恬(tián):心神安逸。⑪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⑫异:对……感到奇怪。⑬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⑭被:通“披”。15.或:有的人。
【译文】
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进入学堂听学生念书,听完便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忘记了他的牛。有的(人)牵着牛来责备(它)践踏了田地,(王冕的)父亲生气了,用鞭子打王冕,过后(他)仍然像以前(那样)。(王冕的)母亲说:“孩子像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偷偷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照着佛像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然)是小孩,(但是)心神安逸好像没有看见。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姓韩的大学者死后,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姓韩的大学者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二)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
1.少孤:少,年少;孤,丧父
【译文】
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才精通了这本经书。
(三)颜回好学
回⑴年二十九,发尽⑵白,蚤⑶死。孔子哭之恸⑷,曰:“自⑸吾有回,门人益亲⑹。”鲁哀公⑺问:“弟子孰⑻为⑼好⑽学?”孔子对⑾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⑿,不贰过⒀。不幸短命死矣⒁,今⒂也则亡⒃,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弟子,颜回(2)尽:全部(3)蚤:早(4)恸:极度的哀伤(5)自:自从。(6)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7)鲁哀公:鲁国国君。(8)孰:谁。(9)为:最。(10)好:喜好, 爱好。(11)对:回答。(12)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13)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过,错误。(14)短命死矣:命太短而死。(15)今:现在。(16)亡:通“无”,没有。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发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头上,不犯同样的错误。但他命太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四)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i第二音)画地,教以书写。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五)张溥嗜学
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做动词,命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做名词,名气)高一时。
【注释】
(01)嗜(shì ):爱好(02)钞:通“抄”,抄写(03)已:停止,完(04)一过:一遍(05)即:就(06)焚:烧(07)如是:像这样。是:这样(08)始:才(09)管:笔管(10) 皲(jūn):冻裂(11) 沃:泡浸(12)汤:热水(13)名:命名(14)斋:指书房(15)征索:索取(16)草:草稿(17)毫:毛笔(18)俄顷:一会儿(19)就:完成(靠近)(20) 以故:因为这个原因(21)名:名气(22)录:抄写。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