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慢》个人学案

(2019-09-01 17:20:49)

扬州慢

【学习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课前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体会词人情感。 3、完成预习学案,所有题目都必须书面完成。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二、了解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四、“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基础知识梳理】

1、字音字形

           角悲吟            戊戌变法         chuàng      此曲       

 

离之悲        解鞍                         在空城        kòu

 

2、解释

                                   戍角悲吟  

此曲                               解鞍

 杜郎俊赏                               而今重到须惊  

  豆蔻 词工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概括文章情节结构。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中案

【取长补短】【各抒己见】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相互补充。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成果,教师点拨,同学们做好记录。

 

1探究一这首词上阙写景的“词眼”是什么?下阙表达感情的“词眼”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解析。

 

 

 

 

 

 

 

2、探究二诗人是怎样表现词 “黍离之悲”的?请任选一句鉴赏。(请仿照事例)

示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走过昔日人们纷纷称道的繁华街道,没想到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荒凉一片。此处化用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杜牧诗句言扬州之美,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昔日的繁华富丽今日的一片荒凉,造成了强烈反差。怎能不让人感慨今昔,发出黍离之悲

  

 

   

 

 

 

 

 

 

【画龙点睛】

将学习目标补充完整,总结收获

                                                               

 

 

 

课后案

【素材积累】(熟读并背诵)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江梅引

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累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2.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A E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E项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 
15.
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 
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的深切。(答“虚实结合”也可) 
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得6分。意思对即可。)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七、【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吟咏;其三、整体把握;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

师问: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

2)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明确:“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问: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师问: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引导学生巩固拓展)

明确:“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

师问: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赏析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学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师问:“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谈一谈?(知识迁移)

明确:“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四、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写作特点: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学背诵本词(注意把握《黍离》之悲)

背诵指导:

1、理清结构

上片:总写(点题)­——所见——所闻

下片:设想(杜牧)——所见(景语)

2、学生自背、互背、齐背。

六、作业:1、背诵全词

2、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板书设计:                  

姜夔

今衰(实) 空城→词人所见所闻

黍离之悲 虚实结合

昔盛(虚)名都→杜牧笔下­­——化用对比反衬

(词人心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预习认真,课堂积极性高,能与老师形成默契,诵读有感情、有节奏,感知自然比较到位,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本文联系起来,效果较好!今后课堂更多应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