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话,有些只有发音,没有对应的文字,如把“去”说成“ke(克)”,把“不理你”说成“不er(耳)你”,只能口耳相传;也有些灌阳话的用字,其读音可在字典或古音中寻到,比如说“一间房”,灌阳话的读音是“一gan(缸)房”,将“煮油茶”表达为“zhua(挝)油茶”。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梵书入中国,翻译多在东晋时,音犹近古,沙门守其旧音不改,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也。”洪诚注:“礼失而求诸野,用在这里,比喻古音不存,可以从佛典翻音求之。”其实,我们不仅能从佛典翻音求之,也可在灌阳话中求之,还可在古诗的音韵中得到佐证。
一、下面列举的二字,灌阳话保存了其古音,而古诗的音韵佐证了其曾经的读音(顺便欣赏一下诗词的意境与韵律之美):
“斜”字
斜,意指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普通话读xie,灌阳话读qia。
用灌阳话读成“qia(恰)”,下面的诗就押韵了,否则,读来别扭:
深原草径斜,烟际两三家。
老屋门无钥,清溪底见沙。
——释文珦:秋野即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间“字
间,一般指两者之中或一段时间,也指房子内隔成的部分等。普通话读jian,灌阳话既读jian,也读为gan(顺便提一下“涧”字,灌阳话也读作gan,如烈溪gan、狮子gan等)。
用灌阳话读成“gan(缸)”,下面的诗也顺畅押韵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二、下面二字,其灌阳话的读言,在字典中便可查到,只是人们觉得“土”得掉渣,或者不会读,或者不会写。
“挝”字
字典中,“挝”为多音字,有两种读音,一是读zhua,意为:打,敲打,如“挝鼓”、“挝油茶”。二是读作wo,为东南亚国名,即“老挝”。
灌阳有一独特知名的饮食风俗,即灌阳油茶。煮此油茶,有两样独特专用的工具:茶锅子和茶锅挝。
很多的本地人说得出“茶锅zhua”,但写不出“挝”字,常常用象形的“7字形工具”来表达,而外地人见后视为神秘之物。其实,先人们早就在“挝”没文化人的脑壳了。
“厕”字
字典中,“厕”也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一是读ce,这是公众最知晓的读音,如厕所;二是读si,灌阳话说的“茅厕”,就读为”“茅si(厮)”。
所以,茅厕(毛厮)是个历史悠久的词语,而我们以为是一个非常土的方言,上不了大雅之堂,却万万没想到它是正宗的传统用语——看来,文化自信很重要。
小结:
《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颜师古注:“言都邑失礼,则于外野求之,亦将有获。”说的是已失的“礼”可到民间寻求。老向以为,古音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而灌阳公元前建县,谓之古,所处之地偏远,谓之野,因其古远,就会在民间留存不少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可品,可鉴,可赏。
(hev在地方方言中,父亲的姐妹被称为“孃孃”,在一般社交场合中,亦以尊称比自己大的女性长辈。灌阳人多用“娘娘”书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