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
01
小区游泳池边上,大约2岁的小男孩,
一手攥着妈妈,一手想要碰水。
妈妈紧张地大喊:你太小了,不能下水!……
男孩犹疑的手立刻缩了回去。
而另一对父女。女儿站在岸上想下水,又有些胆怯。
父亲于是先自己下了池子,
站在距离女儿很近的地方,
伸出双臂鼓励女儿往下跳。
女儿往父亲身上跳,父亲准确地接住了她,
父女俩一同笑了起来。
反复跳了几次,整个画面默契极了,也美好极了。
小女孩的那份儿笃定哪里来?
当然是来自于父亲。
父亲有力量,又充满确定感。
这力量感和确定感,帮助女儿产生一份希望和信念:我能行。
这位轻松愉快的父亲,每一个细胞都在告诉孩子:
你是好的,你可以,事情会很顺利。
反观小男孩,
妈妈的紧张和担忧传递给孩子的却是恐惧子。
从这个角度说,孩子自信不自信,全在父母手里。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NWI9JPhZgH9I6D1RNaBh3jLW2eib08GLZibZ20ouQKSgYmjR75m6niaP0IhYeSd9GiahtiaFweQjLxI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02
父母对孩子自信的深刻影响,
打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
2岁以前,孩子处于全能自恋阶段。
全能自恋,指的是孩子与别人的边界不清晰,
会产生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感觉。
他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也就是自己做的事情。
他饿了,乳房就来了,
他感觉是他控制了乳房,是他叫来了乳房。
孩子一开始很享受这种全能感。
他活在这样美好的幻想里,
觉得是自己控制与创造了身边的世界。
等孩子大一些,全能感会褪去,
但力量感会留存下来。
一种“我能行”的希望的品质
会印刻进孩子的人格底层。
这就是孩子自信的萌芽。
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信并没有被好好保护,
反而被父母无意识的行为毁掉的。
下面这些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
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碌。
2岁的儿子想要去帮忙摘菜。
妈妈赶紧说:“你弄不好,等你长大点儿再做吧。”
3岁的女儿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可惜穿反了,
爸爸忙不迭指出来:
“你看,你穿错了!还是我帮你吧。”
游乐场里,5岁的小男孩看同龄的孩子都在玩,
也想要去尝试最大的那个滑滑梯,妈妈紧张地说:
“那个太高了,你坐不稳会磕伤的。”
父母一句简单无心的话,一个不信任的表情,
就能轻易地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弱小,
做不了什么正经事。
相比较,父母总是那么强大,有决定权,能干。
时间久了,挫败感累积多了,孩子再也不愿尝试了,
干脆都由父母帮忙做好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NWI9JPhZgH9I6D1RNaBh34jOiaHg7aqd3JRt42k0phicibZSjMicKJ6NYDCduAA2ichJCA5rx5MOD2C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03
父母的这几种行为,
可能会在无意间破坏了孩子的自信。
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如果你留心一定会发现,当孩子被父母信赖,
委以重任,他们往往会小心翼翼、努力完成。
一旦事情成功,他们脸上满足的表情,简直会发光。
因此,孩子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机会。
若孩子一直被看低,便一直没机会体验到:我可以。
不懂在孩子面前示弱
面对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做、
什么都做得很好的父母,
孩子尤其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无能。
他们会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母。
这是巨大的挫败。
所以,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是一种智慧。
过度保护孩子
那些对孩子照顾特别周到的父母,
请一定记得,
不要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不能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只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无能。
而一个在生活上变得无能的孩子,
你别指望他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真正的自信。
批评多于鼓励
孩子缺乏判断能力,他仰赖父母的评价而活。
父母说他不好,他便认定自己不好;
父母说他做不到,他没尝试就可能放弃了。
所以,在孩子面前请谨慎措辞。
失败的时候,帮孩子把人和事情分开。
明确告诉孩子:事情没成功是被允许的,
不是孩子不行导致失败,而是经验和技巧还不够。
每次孩子做事做不好的时候,
尽量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少批评指责。
你以为批评能够刺激孩子变好,
殊不知,你的每一句指责都在放大孩子的缺点,
让他感到无力,并悄无声息地摧毁着他的自信心。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NWI9JPhZgH9I6D1RNaBh322wFLh2Yh7nicfnOPtNZkL39qibjckPJe3x9jmsiav5Gkl70SIT5ym5n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04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自信、勇敢,
那么究竟要如何培养呢?
一般来说,能够做到下面这三点的父母,
孩子多会很自信,并且拥有满满的正能量。
呵护孩子的自尊
所谓自尊,通俗解释就是“我觉得我很好”。
孩子只有认为自己好的时候,
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
“我能行”的信念才能够真正生发。
所以,想让孩子有自信,首先得呵护好他的自尊,
帮助他感觉到“我很好”。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好的最有效办法,
就是尽量无条件去爱孩子。
不因为他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才去爱他,
因为他是他自己而爱他。
避免使用这样的句式:
“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我就不要你了”。
总之,你给孩子的体会应是:
不是我做对了什么我就好,而是我本身就是好的。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这个成功不单指的考试、比赛、表演之类的大事情。
日常生活比这些大事件更重要。
一个八九个月的孩子,他能够被允许玩弄食物,
能把一根香蕉从圆的捏成扁的,揉捏到稀烂,
那就是他的“成功”。
所谓成功,就是他能够对身边的事物施加影响。
一个1岁半前后的孩子,他能够被允许独立吃饭,
被允许把家里翻到乱七八糟,
被允许模仿大人的样子做家务,
并且做完了还能够得到父母的鼓励,
那就是他的成功。
所谓成功,就是他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孩子探索范围的增大,
孩子学会了做更多的事情,
父母要尊重他的独立意志,多给孩子选择权,
引导孩子不断累积成功的体验,
呵护孩子对于事物的好奇与向往。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NWI9JPhZgH9I6D1RNaBh3YeqKicb0snzEWBjxHMXm5yf3mxvibqicTTiautNKPTkTK8EoccDlyTMqm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孩子从1岁半到2岁左右开始,
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他开始迫切希望变得独立。
然而,现实世界会处处让他看见自己的渺小和孤独。
他发现,原来成长其实是个艰难、痛苦的过程。
这个时候的孩子,很容易显得“作”。
比如,一个两三岁的小孩,他早起穿衣服,
想要自己穿,但是穿不好,于是恼羞成怒。
但若父母帮他穿上了,他又会把衣服拽下来。
其实这是孩子在独立与依赖的两端挣扎。
不了解的父母会很困惑。
为结束混乱局面,父母要么对孩子一顿打骂,
要么干脆直接包办。
更好的做法是,看见孩子的纠结、冲突。
在孩子情绪上来的时候,允许他有情绪。
帮孩子用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愿望:
你希望自己能够……。
待孩子情绪褪去,
适当地引导孩子完成他想完成的事。
这些做法,会有效陪伴孩子走出脆弱无力的感受,
帮他累积“我能行”的经验,呵护他自信心的建构。
请记得,
不是孩子可爱,你才去爱孩子;
是你爱孩子,他才显得可爱;
不是孩子有能力,你才放手;
是你放手了,孩子才变得有能力;
不是孩子长大了,你才信任孩子;
是你信任孩子,他才能长大。
只有让孩子确信他是好的,值得被爱的,
配得上更好的,他才敢期待事情有更好的结果。
只有给孩子独立做主的机会,给孩子成功的体验,
孩子才敢怀抱成功的指望。
作者:花山,自媒体主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
--------End---------